随着冰雪赛事的日益普及,滑雪这项曾经的小众运动也逐步成为大众潮流。然而,与滑雪热潮一齐来袭的,不仅是人们对“速度与激情”的追逐,还有门票之外的各类隐形消费。例如,滑雪装备的高昂价格以及食宿交通的高成本。
大多数滑雪场地理位置偏远,这令不少滑雪爱好者感到困扰。优质滑雪场多坐落在山地或高海拔地区,虽然自然条件优越,但滑雪者不得不承担较高的交通费用:自驾前往的滑雪者需要支付高速公路费和油费,对于那些更偏远的滑雪场或没有车辆的消费者来说,甚至需要乘坐高铁。在一些热门滑雪胜地,旅游高峰期的交通费用甚至超过了滑雪门票价格本身。
要想配齐全套滑雪装备,其价格也令人咋舌。滑雪板、滑雪鞋、防寒服、护目镜等装备价格动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对初学者或偶尔滑雪的人来说,这样的价格门槛几乎让人望而却步。即便选择租赁设备,一些滑雪场的租赁费用也依然不低,同时设备质量和卫生状况也让消费者感到担忧。
再看食宿消费,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滑雪场内的餐饮价格普遍偏高,而周边酒店的房价在旺季翻倍已是常态。一些滑雪者为了节省开支,选择在较远地区住宿,这导致通勤和时间成本相应增加。
如此种种,在一定程度上“吓退了”许多想要持续投入滑雪运动的消费者。据有关数据,2023—2024雪季,国内对外营业状态的雪场总数为719家,已超过美国的487家。但上雪季美国的滑雪人次为6040万,中国同期仅为2308万。尽管中国的滑雪人次同比增长16.3%,滑雪渗透率仍然较低,这意味着更多是新人尝鲜玩家在参与,而“回头客”不足。
滑雪这项健康又充满乐趣的运动,也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不该成为让普通玩家难以企及的“氪金”游戏。当高昂的隐形消费让人望而却步时,它的普及性和吸引力必然受到冲击。
要想让更多滑雪者不被隐形消费“绊倒”,让滑雪运动真正走向大众,解决消费结构单一的问题是关键。
滑雪场应该跳出单一的盈利模式,从产业链的角度盘活资源。首先,通过完善交通配套,比如开通直达滑雪场的班车,减少滑雪者在路上的时间和金钱损耗。同时,可以推出设备租赁优惠套餐或团体折扣,提高服务性价比。更重要的是,滑雪场需要开发多元化的周边项目,比如温泉疗养、特色美食和文化体验,延长消费链条,让滑雪成为一次多维度的体验。
滑雪运动承载着人们对自然与速度的热爱,绝不能被高昂的消费困住。只有多方面合力,盘活产业链,推动滑雪场整体开发,让滑雪变得“可负担”,才能真正让更多人共享这场冰雪盛宴。
(唐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