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数字消费总第5903期 >2024-12-25编印

技术突破 助力人形机器人量产走实走深融入生活
刊发日期:2024-12-25 作者:  语音阅读:

  从搬运货物、协助加工,到踢足球、开展外科手术……伴随着科技创新的浪潮,人形机器人技术正加速发展,不断拓展着应用边界。日前,多家国产人形机器人公司接连宣布进行“商用量产”,在业界引起巨大轰动。而在笔者看来,量产的确走出了产业“成长期”的一大步,但如何在此基础上达成更深层次的技术突破和找寻更精准的应用领域,才是人形机器人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当前,人形机器人量产是大势所趋。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曾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出台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人形机器人等新领域新赛道。如今,由前沿技术驱动未来产业正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而人形机器人便是其中具有战略性和引领性的产业典型。相关数据预计,2026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各人形机器人企业已逐步实现量产,但也应看到目前产业发展仍存在的桎梏。如不能给予人形机器人“智慧”,产业便无法形成新质生产力,赋能千行百业;如不能锚定更贴近民生的应用领域,人形机器人也只能“自产自销”,无法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人形机器人应从技术着手,实现“智慧个体”的量产。与传统机器人技术不同的是,人形机器人的制造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旨在实现机器人在“大脑”层面的延展,即从“长的像人”到“像人一样工作”。近两年,AI大模型井喷式涌现,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功能突破带来可能。以Sora等视频模型为例,其有望帮助人形机器人增强视觉感知与环境互动能力。然而,目前人形机器人制造在技术层面还存在显著短板,如难以适配大模型导致实用性不强、“感知”“决策”部件成本较高等。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人形机器人在“大脑”层面的技术突破是量产实用性得以保障的基础。

  人形机器人的量产,还须着力拓展应用的“深度”。所谓的“深”,即融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多年以来,机器人作为制造业的关键技术装备,已经为工业生产创造了不可估量的价值。科技创新的目的在于应用,人形机器人“拟人”的特性也决定其最终是要与人接触、为人服务的。除了家务及医疗市场,仍有许多潜在的日常生活场景未被拓展。当然,鉴于人形机器人在民用市场“较小规模”的应用现状,“这东西只是噱头”“安全性存疑”“完全接触不到”等消费者质疑的声音也客观存在。但正因如此,为了使人形机器人更好地造福消费者,深入拓展民用市场是检验其量产泛用性的必要途径。

  此前,《“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2024版)》等国家行业规范皆已落地实施;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地也相继推出了人形机器人发展的相关政策。人形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倒推着行业规范的日趋完善,这也标志着产业的研发应用已步入快车道。未来,应以积极包容的心态应对人形机器人在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技术突破为抓手,走好人形机器人融入日常生活的“最后一公里”。

  (科 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