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通过网络能“原汁原味”的阅读报纸,本系统快捷方便的展现给读者,既保留了传统报纸的独特风格,极大的节省了印刷费用,更扩大了发行的覆盖面,传播范围可遍布全球。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不得非法转载或者拷贝相关数据。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637706
商务合作:010-67604888
近年来,所谓“特供酒”被传得神乎其神, 一些迷信此类产品的消费者认为其有着普通酒无法企及的超凡品质,趋之若鹜,甚至视其为身份和品位的象征。然而这种观念行为都是毫无根据且极其有害的。
“特供酒”能披上神秘外衣,最关键一点是抓住了某些消费者的猎奇和虚荣心理,罔顾科学与事实,编造出所谓稀缺性、独特性,声称仅供特定机构或人群享用。这是一种并不高明的炒作手段,是一种蓄意营销,是不良商家为了追逐高额利润而编造的谎言。他们打着擦边球,以次充好,甚至公然造假售假,只要给钱谁都可以买到。我国自2012年起就已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自行或授权制售冠以“特供”“专供”等标识的物品。
从酒的品质本身而言,市场上正规品牌的酒,生产工艺和质量把控都有着严格的标准和监管,工艺流程严谨、质量检测严格,从选料、发酵、蒸馏到陈酿,每一步都遵循科学标准与工艺,以确保口感良好与品质稳定,消费者完全可以依据品牌信誉、产品口碑以及自身口味偏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酒,而不是被所谓的噱头迷惑。
对“特供酒”的迷信不仅容易让消费者自身陷入消费陷阱,还会扭曲市场正常的供需关系与竞争环境,滋生腐败行为和助长不良社会风气。消除这种迷信,需要消费者提升自身的素养和判断力、辨别力,树立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念。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大有可为。比如,武汉市场监管部门今年就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清源打链行动,加强源头治理、渠道整顿和市场排查,取得显著成效。
迷信“特供酒”的人该醒醒了!拥抱诚信、相信科学,摒弃和远离形形色色的噱头,需要大家携手努力,共同维护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确保酒文化在健康合法轨道上传承发展。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