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通过网络能“原汁原味”的阅读报纸,本系统快捷方便的展现给读者,既保留了传统报纸的独特风格,极大的节省了印刷费用,更扩大了发行的覆盖面,传播范围可遍布全球。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不得非法转载或者拷贝相关数据。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637706
商务合作:010-67604888
本报讯 近日,北京市东城区京城非遗人才协会志愿服务队,组织参与“东城区红色记忆非遗展”志愿服务的小志愿者来到北京玉尊缘玉雕艺术品公司,参观、体验、学习,并在玉雕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体验了玉器的磨制。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玉雕代表性传承人王建与徒弟朱寅寅,为小志愿者们介绍了北京玉雕非遗技艺的发展与传承,以及“奥运会金镶玉奖牌”和“双奥宝玺”的制作过程。据介绍,玉雕制作中的重要环节是“相玉”与“设计”两个重要环节。“相玉”,即通过匠人的观察能力,由表及里摸清玉料的质地、色彩变化、绺裂走向;而“设计”,又称画活,要求设计师要面对玉的特定形状、皮色、巧色和缺陷,遵循治玉原则,通过学识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与专业技能,确定最合适的主题内容和造型样式。因此,每一位玉雕传承人,每天的工作都围绕 “相玉”和“设计”的过程不断重复。
活动中,小志愿者们了解了玉料的分类和选择以及玉雕的制作过程,并通过玉器制作工具的发展史,感受到大师工作室逐渐发展壮大的历程。小志愿者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对北京玉雕技艺有了深入的了解,和非遗玉雕大师面对面交流,能够切实感受到匠人匠心的伟大之处,参与此次活动将为今后更好地宣讲非遗故事打下基础。
王建大师表示,从艺多年有鲜花也有荆棘,但从没有后悔走上北京玉雕这条人生路,传承非遗玉雕技艺是我毕生追求的目标。在玉雕行业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我内心追寻玉雕最高技艺的印迹,我的每一件玉雕作品都是踏实做人、认真从艺的精神写照。
(本版内容由本报记者贾淘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