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通过网络能“原汁原味”的阅读报纸,本系统快捷方便的展现给读者,既保留了传统报纸的独特风格,极大的节省了印刷费用,更扩大了发行的覆盖面,传播范围可遍布全球。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不得非法转载或者拷贝相关数据。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637706
商务合作:010-67604888
“谷子”,是英文“Goods”(商品)的音译,一般指以漫画、动漫、游戏等IP为原型制作的周边商品,包括“吧唧”(徽章)、立牌、钥匙扣、镭射票等。与“谷子”对应,购买这些商品的行为被称为“吃谷”,由此形成“谷圈”。
近年来,随着二次元文化的深入和粉丝经济的崛起,“谷子”在线上线下受到不少年轻人追捧,因个别限量版产品价格惊人,也被戏称为“塑料黄金”。但不可忽视的是,“谷圈”持续走热的同时,一些乱象随之滋生。
“谷子”消费升温 IP经济受关注
近日,在广西南宁市朝阳广场一处商圈,许多招牌上带有“吃谷”“集谷”“谷屋”等字眼的店铺里,生意十分火爆,有的店铺更是排起长龙。店铺货架上,随处可见动漫、游戏等周边产品。
记者走访发现,这些产品体积小、重量轻、材质不算昂贵,比如铁片制成的“吧唧”、亚克力板制成的立牌、硬卡纸制成的色纸等,而初、高中生是这些“谷店”的消费主力。
“谷子”的核心在于IP影响力,但其产品形式却复杂多变,得益于不少产品往往兼具收藏、日常装饰、使用价值,被年轻的IP消费群体广泛接受。例如,相对便宜的有售价十元左右的卡牌、卡片制品,稍贵的则有售价上百元的复杂立牌摆件、挂件等。
尤其在线下消费场景,不少年轻人往往会一次性冲动买入不少心仪角色或IP的“谷子”。有多位年轻二次元消费者透露,其每年花费在“谷子”上的金额大约在千元左右。
除了线下火热,线上对“谷子”的讨论也在持续。在抖音平台,“谷子”相关话题播放量已超100亿人次;在小红书平台,“谷子”相关话题浏览量已超20亿人次。微博平台也成为年轻二次元人群聚集的最大社区之一。
实际上,对于不少二次元消费者来说,线上渠道才是重要的“买谷”“吃谷”渠道。尤其是近些年国内迅速崛起的二次元游戏动画IP,电商旗舰店仍然是其核心销售渠道。
以米哈游为例,该公司旗下有多款火爆的二次元游戏,如《原神》《崩坏:星穹铁道》《未定事件簿》等。在今年“双11”大促期间,米哈游成为成交额最快破亿元的品牌之一。
在这个小众的圈子里,隐藏着巨大的消费密码。在线下,“谷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线上,大量“卖谷”直播间入驻电商平台。同样蓬勃发展的还有二手交易和私域拼团“买谷”生意。
据二手交易平台闲鱼数据统计,今年以来,“谷圈”闲置交易单量年同比增长170%,卡牌增长108%,潮玩盲盒增长473%,明星小卡增长51%。不少圈内炒作价格较为夸张的“谷子”也进一步验证了IP的人气。
“吃谷”陷阱多 监管力度需加大
随着“谷子”市场不断升温,一些乱象随之滋生。
在“谷圈”中,“谷子”通常分为“普谷”“湖景谷”“海景谷”,“普谷”相对容易获得且价格适中,“湖景谷”和“海景谷”则因具有限定特征且数量稀少,价格相对较高。此外还有粉丝自制的“同人谷”,其价格比官方授权IP制作和售卖的“谷子”低得多,是不少学生党的选择。
一名“吃谷”6年的爱好者说,一些“谷子”原本价格不贵,一旦贴上“稀有”“限量”等标签,转手价格就翻了好几倍。如果是某个热门IP的全球限量发行款,加上获取渠道本身就很难,价格更会被热炒,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好看不值钱,限量才值钱”。
限量版的稀缺性加上粉丝强烈的购买欲望,导致跟风“炒谷”的人不在少数,有时还滋生出一些“赌博式”的玩法。有的商家和投机者趁机哄抬价格,导致部分“谷子”价格远超其实际价值,但最终砸在手上的也不少。“一开始说是限量发售,后来又大量再贩,这是常有的事。”一名“吃谷”爱好者透露。
随着“谷圈”的火爆,一些诈骗分子也趁机入局。多地公安机关发现,近期涉及“谷圈”的虚假购物类、假冒公检法类的诈骗案件频发。骗子利用热门动漫周边产品,通过社交群聊渠道发布贩售广告,以低价出售为诱饵,对迷恋“谷子”的消费者实施诈骗。
不少人为了购买行情紧俏的“谷子”,选择在二手平台或通过“黄牛”购买,或是走海外团购渠道,都有较大受骗风险。不仅海外代购人或“团长”可能会卷款跑路,一些代购的“谷子”未按照规定申报还可能涉嫌走私问题。
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以“谷子”为关键词搜索,发现大量“避雷”“避坑”帖子,多与拼团、代购有关,而这些案例多以维权无门而告终。
“当前造成‘谷圈’市场混乱、产生大量受害者的重要原因,就是脱离严格监管的平台进行私域交易。”广西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秘书长唐楚尧说,私域交易缺乏规范的交易记录和凭证,导致侵权证据难以收集,这是“谷子”交易侵权事件的处置难点。
唐楚尧认为,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私域交易平台的监管力度,打击侵权行为,并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升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在市场层面,应警惕盲目炒作和虚假营销行为,并与电商平台合作强化交易监管,打击假货和诈骗,保护消费者权益。”
未成年人的“买谷”行为,还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引导和监督,避免过度消费、攀比消费等不良倾向。有业内人士认为,家长和学校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消费行为以及身心发展的关注,并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孩子树立理性消费观,引导其健康参与“谷圈”,提高对诈骗手段的警惕,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综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