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专版总第5887期 >2024-12-03编印

钧道大成 守正创新
择一业 精一事 终一生
刊发日期:2024-12-03 作者:  语音阅读:

 微信截图_20241203094158.jpg

屏幕截图_3-12-2024_93836_.jpeg

  他继承父志,苦守窑炉,三年未下山,吃住都在山上,活脱脱成了“野人”。

  他和哥哥豁出全部身家,进行四十窑破坏性实验,日夜煎熬,敲碎一炉炉瓷片,只为破解钧瓷神奇窑变之谜。

  他无偿奉献全部技术,只为用产业化反哺工艺,把钧窑从博物馆里“请”出来。

  他以赤子之心抒写钧瓷复兴盛世传奇,连续十七年为世界奉上中国国礼,打造中国钧瓷最顶尖的艺术造诣。

  他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禹州市孔家钧窑总设计师孔春生。

  苦心坚守:

  他独居深山三年,只为继承父志复兴钧窑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自宋徽宗起便被历代君王钦定为御用珍品,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魅力拥有不可撼动的国之瑰宝地位。

  但凡提起钧瓷,大多数人眼前浮现出的都是它如神来之笔的窑变釉色,或如一气呵成的枣红飞瀑,或如雨后初晴的一抹天青,或如紫红蓝白的千峰万色,在灵动闪烁的火焰间流光溢彩,瞬息万变。

  古来文人墨客对钧瓷也是丝毫不吝惜其才思翰墨,宋人以“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成岚”形容钧窑釉色的飘逸梦幻,乾隆皇帝更是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盛赞钧瓷器物的天地大美。

  然而遗憾的是,钧瓷犹如我们民族的历史一样,千百年来历经磨难,饱经战火,复烧断烧。

  1985年,孔春生的老父亲从国营瓷厂实验组退休后,带着自己倾尽半生收获的行业经验,在神垕镇的一个半山腰上成立了第一家民间古陶研究所,并修建窑厂,专注于钧窑复兴。

  18岁那年,父亲病重,大哥带着老父亲北上求医,孔春生便守着窑炉三年未下山,吃饭睡觉都在半山腰上,头发也没有修剪过,乱糟糟长了一尺长,活脱脱一个“野人”的模样。

  是因为孔春生明白,这座半山腰上的钧窑厂,凝结了老父亲毕生的心血,还有前辈们用半个多世纪的跋涉探索才寻回的消失已久的窑变釉色。

  然而很难想象的是,钧瓷最具魅力的出窑万彩,在过去很长的年代里都只能是听天意、靠运气。十窑九不成,成了钧瓷难烧的最真实写照。

  继续实验改变现状,重现钧瓷宋代盛世。

  孔春生与大哥孔相卿一起,扛起了父亲未完成的理想,从此便一脚踏上了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复兴之路。

  探索探秘:

  他豁出全部身家,无数次实验锥心蚀骨

  想要寻找窑变“还原气氛操控临界点”,提高烧制的成功率,就必须要摸清窑炉的升温曲线。然而想要控制这千变万化的一炉窑火,却又谈何容易。

  于是孔春生兄弟俩痛下决心,决定为此进行破坏性实验,谁知这一试就是四十窑。在那个年代有如此的想法,他们已然是豁出了全部身家,打算去拼一把。

  苍天不负有心人。孔家终于成功破解钧瓷窑变之秘。但是也鲜有人知道,其实在烧到第二十窑的时候,兄弟俩已是日夜煎熬,彷徨不已。

  除了资金上的难以为继之外,看着工人们没日没夜烧出的一窑一窑废品都要被敲碎扔掉时,每一块碎片都似重重地砸在了他们的心上。

  后二十窑瓷片与精神共同的毁灭性实验,如若没有孔家世代相传的庞大信念支撑,当代钧瓷的发展之路或许至今还停留在瓶颈之中。

  热血赤诚:

  他终破译“窑变密码”,却选择无偿倾囊相授

  偶然的发现,永远的追求。孔家通过不断的实验,将所有极小概率或者偶然出现的纹路与色彩都总结成烧制工艺,并模拟出钧窑升温曲线操控方法,将“听天由命”变成“科学实施”。

  面对这些用无数次锥心蚀骨的实验换来的珍贵数字,他们选择了向行业倾囊相授。

  从釉子的配比研发、工艺标准的制定,到升温曲线的控制,包括创新窑炉的发明,全部面对同行无偿推广。“当年老父亲也是这样,把配方量化之后,只要有人想学,他就赶紧教, 教了还怕人家学不会,还要把自己的笔记给人家拿回去抄一份。”孔春生笑道。

  一腔热血,窑火凝珍。

  那几年里,半山腰就是他们的家,钧瓷厂就是他们全部的生活。

屏幕截图_3-12-2024_93850_.jpeg

  推陈出新:

  他们要把钧窑从博物馆里“请”出来

  中国钧瓷令人着迷的最大原因就在于,无论你拥有再精准的升温曲线,也只能够掌控烧制的大体趋势,把握基础的色调与纹理,能够达到预期的成色率,已是极限。而这一窑究竟能烧出怎样的结果,只有燃尽了最后一把火才能够揭晓。

  同时,作为中国历史名瓷,在拥有了相对“标准”的升温曲线之后,大部分手艺人都选择了仿古,以宋朝鼎盛时期的器物为模板来重塑。

  然而这绝非长久之计。对此,孔春生和大哥彼此心照不宣。

  那钧窑未来的路究竟该怎么走,他们没有一刻停止过思考。

  动物像、人物像、镂空、悬雕……在仿古之外的各种造型和手法的结合,兄弟俩不断摸索实践,推陈出新。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们提出了自己深思熟虑后的理念——把钧窑从博物馆里“请”出来。

  一味的仿古让它们待在博物馆里,其实并不能产生更大的实际价值。发展是最好的传承,一个艺术门类想要发展,就必须要产业化,只有产业化才能反哺这门艺术更加长久流传,否则艺术就成了空中楼阁,没有强有力的支撑,最终是要断代消亡的。

  作为钧瓷的领军企业,孔春生父辈一代就掌握了钧瓷技术的核心密码,把钧瓷制作的化学成分配方清清楚楚地记载下来,有了这个配方,通过化学推导,找到了几近完美的窑变规律。为了更好地推陈出新,孔家钧窑获批成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同时河南省钧瓷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在孔家钧窑成立。

  钧窑大家都知道是铜红釉,但是从孔家钧窑开始对钧瓷完成了两级飞跃。一个是铜系青蓝釉。虽然钧瓷铜城青色在历史上有记载,但铜系青蓝釉钧瓷从来没有人见过实物,孔家经过努力最终把这个颜色做出来了。铜系青蓝釉成功的概率只有2%,这对孔家钧窑来说完成了一级技术的跳跃。

  铜系青蓝釉完成之后,孔家均窑又推出了铜系金红釉。铜系金红釉就是在高温陶瓷上形成像黄金和玫瑰金那种颜色的色彩及光泽,这种色彩在历史上连记载都没有。孔春生作为钧瓷重点实验室的负责人,在做实验时,往配方里添加黄金的情况下出现了这种情况。他们提出了偶然的发现,永远的追求,用了6年时间把这个技术稳定下来,从而完成了二级技术跳跃。

  涅槃重生:

  开启中国钧瓷茶器大爆发时代

  一直以来,孔家都把实用器皿的市场变化看在眼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既有艺术感,又能够兼顾实用的产品,而这也是孔春生与大哥看到的钧瓷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于是在2000年,他们又一头扎进了钧瓷茶器的“大坑”里。这个“坑”一跳进去,就又是四五年。

  2005年,一个新的行业技术瓶颈被打破;2006年,孔家钧瓷茶具样壶成功出窑,这是瓷器行业的第一把壶(以瓷的工艺达到紫砂壶标准),制壶业迎来重大进步;2007年,钧瓷茶具在中国正式面世,当时许昌日报以《让生活充满艺术 让艺术走进生活》为题作了详细报道。

  推广之初,整个行业都沸腾了,大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除了陶以外,瓷器居然也能够做到壶盖与壶身如此丝丝入扣、滴水不漏。

  虽然艺术行业的产业化之路必然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舆论压力,但短暂的风波之后,迎来的是新技术的大规模快速传播。

  直至2012年,一把天圆地方的“中原壶”首度亮相。其造型壶口为圆、壶底为方,壶内为圆、壶外为方,巧妙结合了中原文化中包容与开放的理念,有天圆地方、四方汇中原之意。河南日报更是在头版头条以《中原壶钧瓷产业的新曙光》为题报道了中原壶完美亮相的过程。

  这不仅是中国钧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开启了包括汝瓷、官瓷、紫金瓷等在内的中国瓷器茶具的大爆发时代。与技术一同刷新行业认知的还有孔家的窑炉。从最初的柴烧、煤烧、液化气烧,直至现在的天然气窑炉,一路坎坷与试错后,孔家兄弟同样决定在业界无偿推广。虽然经历了再一次舆论的哗然,但风波始终无法阻挡时代的选择。

  改进之后的窑炉与升温曲线相结合,瓶颈不复存在。任何一个热爱钧瓷、想做钧瓷的人,只要建起窑炉,按孔家的升温曲线操控方法,都能够做到70%以上的成功率。

  艺术瓷实用化,实用瓷艺术化。在孔春生看来,只要是内心有艺术担当的人,就能够为钧瓷艺术的发展之路贡献一份力量。

  而钧瓷包罗万象的窑变釉色,也为这条开天辟地的行业革新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走向辉煌:

  活着的博物馆,中国钧瓷文化第一园

  除了钧瓷艺术当代的推广与传播,还有一直以来的初衷和责任,也在孔家兄弟心里不断地思索沉淀。

  建一座文化园,给人们一个艺术的空间,让他们腾出来手,给后代留下点东西,这也是孔家长久以来的情怀所在。

  2006年至2024年近二十年间,孔家凭借一己之力,按照国家非遗标准,完成了文化园一期占地156亩的工程建造。

  入门正中,便是整座园子的主体建筑——全国最大的单体古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天成阁。四面环水筑高台,明七暗九接窑脉。天成阁外看七层实为九层,其地下一层为藏宝博物馆,由中国五行衍生而来,旨在艺术传承;一层集中展示了钧瓷发展史及孔家钧窑的成就和贡献;二层大堂为迎宾厅,环绕铺陈了禹州唐代画圣吴道子的经典传世之作《八十七神仙卷》,追溯本土道教之源。

  浑然天成、天人合一。园子中的每一处细节都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融合,而这正是孔家想要留住的民族精神所在。这座坐落于许昌禹州并不算太出名的文化园,不仅成为了中国各界艺术大师心中的神圣殿堂,更是成为了中国钧瓷文化最有力的承接地。

  “东边正在修建的球形建筑是美术馆,还要建一座非器园,邀请大师们定期来创作、展览,后面还有一个非遗展馆,这些都还没有建完……”这个园子,孔春生和大哥打算用上一辈子的时间,“能做多少,做多少”。

  守志终生:

  择一业精一事终一生,让钧瓷文化耀神州

  矢志不渝守望一炉窑火千年不熄,赤子之心书写钧瓷复兴盛世传奇。

  连续十七年被确定为国礼、赠予东盟博览会国家领导人的孔家钧瓷,无疑拥有行业最权威的话语权,也代表着中国钧瓷最顶尖的艺术造诣。然而对于孔春生来说,自己却始终只是一个做泥巴的匠人。不为名利遮双眼,不为繁华易初心,择一业精一事终一生,只为钧瓷文化的繁荣光大,这正是孔春生不断走向事业巅峰的成功密码。

  未来的路还很长,孔春生的肩膀之上,还扛着复兴钧瓷的时代重托。孔春生是一个能够自觉把国家的繁荣与个人一生追求相统一的人,为让中原文化与民族精神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孔春生将一直行走在择一业精一事终一生、尽心竭力让钧瓷文化耀神州的路上。

屏幕截图_3-12-2024_9395_.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