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4:产业总第5882期 >2024-11-26编印

推动青海果洛毛毡技艺焕发新活力
刊发日期:2024-11-26 作者:  语音阅读:

  青海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地,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手工艺,体现着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民族风情。果洛地区的毛毡技艺作为其中的优秀代表,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

  果洛非遗毛毡作为一种古老织品,其制作工艺流程相对其他织品更加独特,直至今天依然拥有强大的实用功能和无穷的艺术潜质。此项非遗技艺成为生活美学,走入生活,温暖人心,还能帮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青海果洛毛毡技艺源自青藏高原地区的游牧民族,他们的服饰和装饰材料多取自动物皮毛。在工艺层面,其中最为代表性的毛毡技艺分为针毡和湿毡两种:针毡通过戳针刺戳制作,湿毡通过碱性液体和揉搓制成。在文化层面,毛毡技艺不仅是果洛牧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精神文化的象征。果洛毛毡以其特有的温暖厚重的质感,体现了青藏高原独特的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智慧的结合。

  青海的非遗技艺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经历了深刻的冲击,随着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推广,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使得传统手工毛毡等非遗产品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失去了原有的优势,逐渐被现代材料制品所替代。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因其工艺复杂、周期漫长且成本较高,而难以适应当代快速生产与消费的市场环境,从而面临日益严峻的生存压力。年长的传承人数量不断减少,年轻人由于学习时间长、经济回报有限而缺乏学习兴趣,使得技艺的传承出现了明显的断层。与此同时,传统手工艺在内容和形式上未能与现代设计理念及市场需求有效衔接,导致技艺的创新发展受限。传统技艺在适应当代审美的过程中显得乏力,难以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传承与传播面临困境。因此,推动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市场推广及数字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已成为非遗技艺焕发新活力的关键所在。通过与当代设计理念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增强技艺的艺术表现力,还能在市场中提升其商业价值和竞争力。

  传承机制的创新对于非遗手工艺的延续和发展至关重要。非遗传承人群体作为非遗文化的“活态”历史承载者,为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生命力。为了培养更多掌握现代设计理念的非遗传承人,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成功培训出300余名果洛地区传承人。培训班邀请大量传承人进入高校进行研修,使他们得以系统学习现代设计理念,同时提升传统技艺的制作水平。经过系统培训,这些传承人不仅在技艺上有所精进,同时他们还掌握了现代设计理念,提升了技艺水平,继而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将毛毡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符合当代审美的产品,很快研发出符合当代审美、深受消费者欢迎的新产品投入市场,这为非遗手工艺的传承和推广提供了新的契机。

  推动非遗手工艺的发展,传承机制的创新十分重要。通过联合设计师、企业、文化机构等多方资源,非遗技艺能够在保持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获得市场推广和创新发展的机会。敦煌文化创意产品的成功开发便是一个典型案例。敦煌研究院与设计机构紧密合作,将传统的敦煌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推出了一系列既具文化价值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类似的合作模式对于青海果洛毛毡技艺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非遗手工艺与设计师和品牌的深度合作,有利于毛毡技艺实现工艺创新,还能提升产品的商业价值,扩大其在家居、时尚等领域的应用,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非遗手工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此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毛毡技艺的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各地文化部门通过数字化手段对非遗技艺进行全面记录,使传统技艺的数字档案得以建立。青海省的非遗数字化保护项目建立了毛毡技艺的数字档案,虚拟展览和在线教育平台也让更多人接触和学习这一技艺。项目使用高清影像技术,详细记录了毛毡制作的每个步骤,并收录了传承人口述的历史传承与技艺讲解。这一项目不仅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还通过线上平台向公众开放,吸引了大量访问者,有效提升了毛毡技艺的社会认知度。同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也是非遗技艺传承的重要保障,通过公益援助和政策引导,鼓励其与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结合,创造更多市场机会,提升传承的可持续性。

  青海民族众多,民族工艺产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其社会身份和角色的标识。未来,青海地区需要继续推动多方协作,提升非遗手工艺的社会认同与市场价值,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效益,从而使青海的非遗手工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王竹欣 李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