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乳品工艺技术创新与营养健康论坛现场。
截至10月31日,19家上市乳企三季度报悉数出炉。整体来看,虽然八成上市乳企实现盈利,但是基本面依然严峻,乳制品行业仍然处于阶段性产能过剩的阵痛期。在此背景下,乳制品行业瞄准消费市场不断升级的营养健康需求,开启了融合创新的科技进阶之路。
近日,在重庆举办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同期召开了乳品工艺技术创新与营养健康论坛。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乳制品行业营养健康转型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展开深度探讨。论坛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院长任发政和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何剑共同主持。
聚焦营养健康 打造药食同源特色乳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乳制品如牛奶、酸奶、奶酪等都是常见的健康食品,然而你可知道,这些食品背后隐藏着许多未被挖掘的营养潜力?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乳制品并不仅仅是钙的主要来源,它们还蕴含乳清蛋白、益生菌、维生素及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可以帮助提高免疫力、促进消化,甚至改善心理健康。
论坛中多位顶尖专家通过报告指出,乳制品的功能性正在不断增强。此外,相关研究致力于开发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满足特定人群的营养需求。这使得乳制品在儿童、孕妇及老年人等特定群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江南大学教授金征宇就特医食品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这方面的探索工作做了相关报告。“特医食品介于药品和保健食品之间,它的需求要能够满足营养的需求,改善营养的状况,提高康复效率,特别提高康复效率这一点非常重要。”他提到,营养需求的标准不精细,企业对临床实验投入意愿不强都是当前特医食品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刘志刚围绕血糖控制和脑健康乳品原料开发做了相关报告,他表示,乳品除了基本营养支持,含有的营养成分对肠道健康、骨骼健康、脑健康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营养支持,可以利用乳品的优质蛋白和特色功能性成分开发出包括特医食品以及其它功能性食品的原料。
南昌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余强分享了关于食药物质与乳品的融合创新话题,对于两者的创新,他建议:“加强产品创新和差异化发展,主要体现在配方的精准设计;不断开发突破新型的提取发酵、智能化生产等方面的技术;加强科技创新和学科交叉;建立相应的功能评价模型;增加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的功能声称。”
围绕创新热点 延长乳制品价值链
乳制品的科技创新,不仅体现在原料上,也体现在生产技术的应用。
在本次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教授郭慧媛分析探讨的主题是乳品深加工技术创新和应用。她表示,乳品不仅仅是大宗食品,更重要的是其作为特医食品重要的功能蛋白组件的来源,对于乳品的理解不能仅仅停在它是大宗终端消费产品,更应该看成高价值原料重要的来源。当前最大的挑战在于是否能够建立一整套以鲜乳为来源的全组分综合分离利用的体系,并找到好的产品或者商业应用场景。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钟芳围绕乳品风味展开专业探讨,当天,中国食品科技学会食品风味专业委员会成立。她表示,要让健康的食品更美味,美味的食品更健康,美味是食品永恒的主题,关于食品风味的研究至关重要。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罗洁对中国乳业科技的创新热点进行解读,列出了技术创新的12个创新热点,即:乳品与健康循证体系的构建、生命早期营养解析、功能性乳品开发、构建奶牛全生命周期的专属养殖体系、精准分子设计育种打造中国奶牛新品系、技术焕新赋能乳品维系原生结构与活性、风味感知科学让乳品的美味实现量化设计、推进乳品全链条风险预警、监测与防控、合成生物学、乳品环保包装创新践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数字化全方位助力乳品高效生产。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专家韩仁娇围绕乳糖调整技术话题做了深度解析。她提到随着营养健康知识的普及以及年龄结构的变化,功能型乳制品消费需求增长,市场整体潜力比较大,但是现在的初级乳糖处理技术已经没有办法满足产业发展和消费需求。团队成功打造了行业首款采用全酶法制备的零乳糖奶粉,希望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饮奶选择,助力推进全民足量饮奶目标的实现。
伊利集团高级专家云战友围绕乳制品创新做了相关报告。他认为,乳业发展到现在需要有新的、强大的行业平台带动行业往前走。经过多方的支持,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形成了这样的平台,汇聚10多位院士支持、指导,行业内100多位专家参与,通过项目带动现在已经有5000多人加入,成员单位有100多家。在具体产品的开发上,伊利做到了以营养研究为基础,通过技术领航来满足消费者需求。 (白 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