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天文观测的兴趣增加,天文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相关平台数据显示,在今年英仙座流星雨期间,“流星雨”相关搜索热度在短短两周内环比增长达213%,西宁、敦煌、乌兰等十大观星目的地订单量累计增长106%,西宁、中卫等地的订单增幅翻倍。
天文观测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低光害地区正在减少,如何在行程中规划一个“不踩坑”的观星地点成为每一个天文爱好者的头等大事。记者浏览发现,全国观星地图及各式观星指南在社交媒体上层出不穷。
“要在出发前挑选出一个靠谱的地点,往往需要两三个专业软件先计算出观测时天文目标具体处于哪个方位,结合光污染地图选择该方位的无人集聚区。如果涉及拍摄的话还要通过VR技术确定构图。这套流程对于刚入门的天文爱好者来说有一定难度,即便老手也不能保证每次都能找到合适的地点。”天文爱好者张先生举例,“如果没有明确的观测目标,只是想感受星空浩瀚,不需要考虑这些细节,但目的地道路通过性、环境安全性、照明合理性等因素依然需要权衡。”
记者注意到,针对张先生所说“观星难”的痛点,各地文旅部门已经有所行动。近年来,我国许多旅游目的地开始利用自身的天文资源,如观测站、天文公园等,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星空,打造“星空友好”观星目的地。
日前,四川发布了3条四川天文旅游线路,涵盖成都城市之眼天文台、稻城“千眼天珠”、卫星发射基底等标志性观星平台,将成都丹景山、凉山彝海、稻城亚丁等经典观星目的地串联起来,开启“文旅+天文”产业融合新模式。
在安徽,气象部门联合地方打造了全省首个天文气象研学基地——东至之城,集气象、天文、科技、文化、宣传、研学交流和旅游观赏于一体,持续推动气象与文旅深度融合。
目前,青海冷湖正在打造世界级天文观测基地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已入驻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相关负责人透露,天文小镇将进一步讲好科普故事,创新产业生态,促进天文观测、生态旅游、绿色算力有机结合。
去年,深圳西涌社区成为我国首个暗夜社区,即在保证安全、生活和生产的前提下,对该区域的照明进行科学改造升级,融入星空自然的理念,保护夜晚不受光污染影响。数据显示,今年国庆假期,西涌片区酒店、民宿入住率达79%,已成为天文科研、文旅产业完善的综合体。2023年,西涌社区天文相关营收超过7000万元。
业内专家指出,地方文旅部门应该引进先进的天文旅游理念与技术,盘活现有旅游资源存量,充分利用当地环境优势,与旅游平台推出定制化天文旅游服务,在发展文旅行业新质生产力上大胆探索,推动天文旅游与文化、研学、民宿等领域深度融合,探索文旅产业创新之路。
(综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