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健康生活总第5863期 >2024-10-30编印

将健康科普融入日常生活
刊发日期:2024-10-30 作者:  语音阅读:

  健康是现代化的最重要指标,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等3部门决定联合开展“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并印发《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引发广泛关注。

  健康素养为何重要?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与其琢磨“治好病”倒不如追求“不生病”,平时“不生病”也不等于“很健康”,健康是一种在身体和心理上积极完满的状态,也可看作人与家庭和社会建立的牢固纽带。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也能一定程度上节约医疗资源,更好服务有需要的人,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降低损失。

  《方案》提出了一系列目标,如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平均每年提升2个百分点左右,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持续提升等,旨在教育引导居民个人真正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进一步推动卫生健康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离不开高质量的科普宣传。综观《方案》中列出的主要措施,“发布优质健康科普作品”“出版健康科普系列丛书”“推广健康科普小程序”,等等,其目标是加大内容供给力度,丰富健康科普的形式,让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公民都能通过自己熟悉的途径,方便快捷地获取健康信息和医学知识。其中,涉及中医宣传科普时特别提到推出“灸童”“河洛”等多个系列科普漫画、短视频、文创产品,将健康科普具象化、生动化,为古老的中医文化找到自己在年轻群体中的“代言人”,也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结合当下的科普宣传实际情况,《方案》中提到的“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尤其值得关注。近年来,网络成为健康科普的重要阵地和公民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然而就医疗健康领域而言,内容质量良莠不齐,创作者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优质的资源对接不到观众,哗众取宠、危言耸听的声音却吃到了“流量红利”。“套个白大褂,假装是医生”,这样的“伪科普”胡乱判病、贩卖焦虑,对患者不负责任,反而更加伤人。

  取缔“伪科普”,净化健康科普网络环境,一方面要加大对互联网不良健康科普信息的监测和处置力度,及时处置辟谣,并依法追究传播者责任;另一方面也要强化多部门联动,结合电视、广播、报刊、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广泛传播优质权威健康科普作品,把好内容“捧出圈”,真正走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还要用好健康教育绩效考核机制,鼓励更多医疗卫生人员、专家队伍投身健康科普,从而壮大健康教育的人才队伍。

  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并非一日之功。今年6月是首个全民健康素养宣传月,而健康于个人而言是一辈子的事情,对国家和民族而言同样需要从长计议。加强协作、务求实效、总结交流,期待优秀的做法能够推而广之,将健康科普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默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