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 静
本月,全球网约车巨头Uber发布了一则最新报告,显示在提供无人驾驶服务的地区,有一半的乘客选择拒绝该服务,表明公众对无人驾驶技术的信任存在问题。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进步,无人驾驶汽车的梦想正逐步变为现实。在我国,以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为代表的自动驾驶企业已在北京、上海、深圳、重庆、武汉等多个城市开展无人驾驶商业化示范运营和测试。以萝卜快跑为例,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其在武汉无人驾驶出行累计已超过68万单,单程最长里程超过95公里。
然而,在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今年7月以来,从改变大众出行方式、订单暴涨,到低价扰乱市场、安全性争议等,无人驾驶网约车话题频上热搜,引发不少讨论。其中,消费者最为关注的是无人驾驶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DT商业观察针对无人驾驶网约车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在受访人群中,关注无人驾驶安全性方面的人数比例高达87.3%。可见,对于无人驾驶这项新兴科技,大众对其安全性和可靠性还存在一定的疑虑和担忧。如何提升消费者对无人驾驶的信任度,成为自动驾驶企业和政策制定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从企业角度来讲,尽管无人驾驶技术在软、硬件等科技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其技术成熟度和可靠性仍有待进一步加强。7月份,萝卜快跑旗下的一辆无人驾驶网约车在武汉街头与行人发生剐蹭,引发广泛关注和议论。实际上,此类事件并非个例。最近,Uber平台的一辆特斯拉网约车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发生的碰撞事故同样引发了公众对无人驾驶安全性的担忧。由此不难看出,发展无人驾驶技术是一项长期工作,自动驾驶企业应与时俱进,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测试验证工作,持续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保证其安全性和可靠性,才能最终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从政策角度来讲,此前在2024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工信部方面表示要“完善标准法规……建立健全高级别自动驾驶监管制度”。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无人驾驶的国家层面立法,只有一些地方性规定,如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深圳市出台了关于自动驾驶车辆管理的地方性法规等,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为无人驾驶领域规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但是,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相关政策法规也亟待进一步完善,如此才能推动行业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实现无人驾驶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科技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困难与挑战,无人驾驶技术也不例外。相信未来在关键技术突破和政策立法的双重保障下,无人驾驶技术将为人类提供更加便捷、环保和安全的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