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卢 岳 □ 王琦琛
乙女游戏的热潮,催生了一个独特的市场:Cos委托服务。记者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玩家不再满足于虚拟世界中的角色互动,而是将目光置于由现实中的Coser(角色扮演者)扮演的虚拟游戏角色,与她们一同吃饭、看电影、逛街,甚至模拟恋爱,完成一场“虚拟恋人”的体验,借此满足情感需求。
然而,这种情感“造梦”服务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少隐忧。这种以交易形式满足情感需求的模式,已逐渐演化为一种情感商品化的现象,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愈发模糊,涉及到人身安全、情感欺骗及法律伦理等问题。
从“二次元”到“三次元”的情感支持
在搭子经济、情绪消费的背景下,Cos委托成为了一种短暂的情感满足机制,为委托者提供了与二次元角色恋爱的机会。Cos委托主要通过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发起,委托人需支付几百至上千元不等的费用,换取与Coser共同进餐、看电影等现实中的“约会”体验。
22岁的大学生小悠通过Cos委托体验了一天她喜欢的角色陪伴。她向记者分享道,委托老师不仅穿上了角色的服装,还模仿了该角色的语气和动作,仿佛角色从屏幕中走到了现实世界,“我们一起吃饭、逛街时,真的有种在和这个角色谈恋爱的感觉。”
如今,Cos委托服务的模式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角色扮演,逐渐演变为一种情感补偿机制。许多消费者不再仅仅满足于“体验恋爱”,而是希望通过Cos委托寻求心理疗愈与情感寄托。知名Coser“甜馒头头”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她时常感到自己像是“心理咨询师”。不少消费者在委托结束后,依然通过社交媒体与她分享个人情感困惑,并寻求支持与安慰。
她解释道:“如今,许多年轻人对现实中的情感关系感到恐惧或不安,因此更愿意在二次元世界中找到情感寄托。Cos委托服务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使他们能够与心中的理想角色互动,从而获得情感满足。”
正是因为这种服务打破了二次元与三次元的界限,才让许多人得以实现自己对虚拟角色的幻想。“每个人对自己喜欢的角色有不同的情感寄托,所以在委托时,需求也各不相同。有人是为了体验恋爱,有人则是为了弥补失去亲人的遗憾。Cos委托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消费,更像是一种心灵疗愈的过程。”“甜馒头头”补充道。
虚拟与现实交织的伦理隐忧
根据惊蛰研究所发布的《乙游玩家恋上“2.5次元男友”》调查,Cos委托服务正逐渐成为年轻消费群体中的新风潮,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消费市场。
然而,由于Cos委托缺乏标准化的服务内容,且服务体验高度依赖于Coser提供的情绪价值和角色还原度,委托人与Coser之间因服务体验差异而产生的分歧时有发生,这种“造梦”行为也伴随着人身和消费安全、情感欺骗等潜在风险。
一位多次体验Cos委托的消费者李女士透露,她曾花费高价邀请一位知名Coser,但最终的体验却令她非常失望,整个过程显得非常尴尬。事后,她尝试要求退款,但被对方拒绝,连押金也未能退还。Cos委托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明确的合同约束,押金退还问题常成为双方争论的焦点。一旦出现服务不满意或其他矛盾,双方往往难以达成一致,引发消费纠纷。
此外,由于许多委托活动涉及线下互动,潜在的人身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旦未能合理沟通,可能会导致Coser或消费者在互动中产生不适感甚至受到人身伤害。
“造梦”有风险 警惕法律灰色地带
尽管Cos委托在情感补偿上提供了新的消费选择,但其背后的情感、伦理和法律风险也不容忽视。
10月10日,心理分析师肖雪萍接受记者采访表示,Cos委托的流行揭示了年轻人对于情感联系的深切渴望,这既是一种逃避现实情感压力的方式,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补偿机制。“虚拟情感互动的‘虚拟’本质使得消费者容易陷入对虚幻关系的依赖。某些消费者可能会对Coser产生过度依恋,而Coser则可能利用这种依恋来获得更多的金钱回报。”肖雪萍表示。
全球商品战略高级顾问潘俊进一步指出,Cosplay本质上涉及版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未经授权使用虚拟角色形象可能构成侵权。此外,由于Cos委托的情感和物质交易特征,服务中的行为边界模糊,甚至存在潜在的性骚扰和欺骗风险,“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透明化和标准化的服务流程,以及有效的法律和伦理约束。行业应尽快出台明确的行为规范和服务标准,以防止情感剥削和虚假宣传等问题的发生,确保参与者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可能会有更专业化的平台出现,可以借鉴心理咨询师等职业的服务模式,通过标准化服务流程和权益保护机制,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规范的情感服务,“通过设立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Cos委托有望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细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