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品牌报道总第5853期 >2024-10-16编印

养生带火应季健康饮品 多品牌创意推新
刊发日期:2024-10-16 作者:  语音阅读:

饮品.jpeg

  本报记者 卢 岳 □ 王紫茜

  秋风渐起,气温逐渐转凉,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和饮品选择也悄然发生变化,秋季养生茶与应季健康饮品成为了市场的“宠儿”,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也引领了新消费潮流。

  应季健康饮品、养生茶走俏

  天气渐凉,秋季养生保健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提上日程。抖音生活服务相关报告指出,在全民大健康潮流的推动下,健康饮品逐渐成为消费者的新宠,低糖茶、原叶茶以及新中式茶饮等受到消费者青睐。什么值得买相关数据也显示,“养生”热度同比增长21.71%,小米、山药GMV(商品交易总额)分别同比增长45.12%、16.04%,枸杞、山药、薏米也受到消费者普遍欢迎。同时,营养滋补品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燕窝、参片、阿胶位居品类消费前列。

  记者了解到,现如今,消费者在饮品选择上,除了追求口感和口味,也愈发注重其健康属性。“00后”茶饮爱好者小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平时很喜欢喝茶,尤其是到了干燥的秋冬季节,我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茶底健康、没有过多添加剂的养生饮品。”

  艾媒咨询相关报告指出,2023年中国养生茶饮市场规模达到411.6亿元,同比增长27.3%。此外,养生茶饮消费不再受限于中老年群体,已逐步向年轻消费者渗透,且该趋势预计将进一步扩大。随着消费群体的扩大以及消费能力的提升,养生茶饮市场的消费潜力将逐步得到释放。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药文化的复兴以及药食同源理念的发展,也为养生茶饮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其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相关数据显示,预计2028年中国养生茶饮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89.5亿元。

  品牌、医疗机构推各类创意新品

  记者注意到,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消费者对茶饮的个性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众多茶饮品牌及医疗机构以此为发展契机,纷纷推出创新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元需求。

  记者了解到,9月17日,东方树叶节令限时饮品——桂花乌龙新装上市。据悉,这款新品巧妙地将桂花与乌龙茶相结合,并坚持原叶萃取,实现“0糖0卡0脂0香精0防腐剂”,口感细腻醇厚。此外,产品整体的包装设计和色彩也与秋季相契合。

  9月19日,喜茶上新全新品类“超级植物茶”系列第二款单品“去火·纤体瓶”。据了解,该新品选用苦瓜搭配羽衣甘蓝,并加入红富士苹果、黄柠檬等新鲜果蔬,茶香与果香交织,口感鲜爽轻盈。这也是继同系列首款“羽衣纤体瓶”后,喜茶推出的又一款茶饮创意新品。该款产品在延续超级植物茶产品轻负健康优点的同时,更贴合秋季养生降燥的消费需求。

  除此之外,伴随中华饮食文化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复兴,“不时不食”的追求成为餐饮行业的新消费趋势。记者看到,多家医院研制出各类秋季养生茶,如江苏省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推出了养阴润肺茶、清喉利咽茶、养阴安神茶,这些中药养生茶饮不仅符合秋季的气候特点和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也体现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饮食习惯相融合的创新方式,为茶饮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多措并举应对市场竞争与潜在挑战

  入秋以来,养生茶与应季健康饮品备受消费者的青睐。对此,知名战略定位专家詹军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天气转凉,消费者的身体需要适应温度的变化,因此倾向于选择能够调节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的饮品。其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在增加,而中医文化中强调的‘治未病’理念,即通过饮食调养来预防疾病,恰好符合了消费者追求自然疗法的需求。”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消费者对健康、养生饮品的需求愈发旺盛。未来,茶饮品牌和医疗机构仍需在多方面进行创新实践。例如,在产品研发上,茶饮品牌可以推出不同口味、不同功能的养生茶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医疗机构也可以通过与茶饮品牌的合作,研发出更加健康的饮品。在包装设计上,可以采用环保材料,并增加时尚、简约的设计元素,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关注。在营销策略上,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此外,大消费行业分析师杨怀玉补充道,“短剧面向下沉市场的用户群体与秋季养生茶、应季健康饮品的消费者基本重合,还可以利用短剧开展跨界品牌营销。”

  “养生、健康饮品市场的快速增长也引发了对其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当前市场的竞争格局主要体现在品牌竞争和品质竞争上。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不同品牌更需要依托自身独特的优势来吸引消费者。而品质竞争则表现在产品品质和服务的提升上,包括原材料的选择、生产工艺的优化、售后服务体系的完善等。”业内人士表示,面对潜在的挑战,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市场监管的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打击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等违法行为,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需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另外,有关部门可以采取如定期开展市场调研和监督检查、及时发布市场信息和预警、引导企业加强自律和自我管理等措施,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