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贾曦向记者介绍盐碱地高粱生长情况。
图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技术人员对土壤及作物情况进行记录。
图为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出村往外瞧,一片白面瓢;神仙来种地,难拿二成苗。”这句流传在山东东营的老话生动体现了盐碱地的贫瘠。“干旱时收获蚂蚱,洪水时收获蛤蟆,不旱不涝时收获碱嘎巴。”这句东营本地流传的民谚,道出了这片土地上农民曾经的困境和无奈。
数据显示,东营市拥有盐碱地341万亩,占山东省盐碱地面积的38%,覆盖轻度、中度和重度盐碱地类型,其中盐碱耕地196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60%。唤醒这片土地的活力,把盐碱地变成丰产田,是历代东营人不懈的追求。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多年来,东营市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加快构建“以国创中心为龙头,以科学改良为基础,以种业创新为支撑,以产业发展为目标,以水定地、地种相适、科技赋能、产业富民有机统一”的盐碱地综合利用“东营样板”。
□ 本报记者 解 磊 文/摄
“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
9月21日,记者在山东省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看到,万亩试验田郁郁葱葱,一望无边,这里种植着耐盐碱大豆、小麦、花生、藜麦、马铃薯、苜蓿等多种类的粮食、绿肥作物。
以往,人们对盐碱地改造,是通过“改地适种”方式,即采用挖深沟加大水漫灌等办法降低盐碱度。“通过挖沟排盐、大水压盐等改良措施,不少地方的盐碱地变成了良田。但这种方法用水量大、成本较高,在当下淡水紧缺的情况下,大水漫灌也不现实。现在,科技人员转变了思路,从通过治理盐碱地来适应作物,选育耐盐碱作物来适应盐碱地转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贾曦告诉记者,“我们先后筛选出了120多个适合在盐碱地上大面积应用的作物品种,相继创造出新的高产纪录。例如,去年在3‰盐度的盐碱地上,‘鲁单510’玉米品种亩产达到928公斤,‘花育9307’花生品种亩产达到625公斤,说明这些品种在盐碱地是具备高产能力的。”
贾曦表示,“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已经成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共识。
在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耐盐碱植物数字化育种平台,记者透过玻璃橱窗看到,大豆、高粱等多种作物正在人工模拟的环境中蓬勃生长。平台为植物生长模拟出光线、温湿度、水量等条件不同的生长环境,以帮助筛选耐盐碱品种。
“在室外生长周期为110天到120天的植物,在室内平台中生长周期能缩短至90天以内,能够更快探索作物的最佳生长环境,实现植物育种加速迭代。”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国内首个耐盐碱植物数字化育种加速器。
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黄三角农高区汇聚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48家院所高校,建成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耐盐碱植物育种加速器、盐碱地育种标准化鉴定平台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构建起“种质资源保存评价—实验室分子设计育种—人工模拟环境育种加速—田间耐盐梯度鉴定—良种试验示范”一体化的育种创新体系,逐渐突破耐盐碱作物新品种育种难、周期长、制种产量低等瓶颈。“东营市有盐碱地341万亩,其中盐碱耕地196万亩,这里是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天然试验场,也是有待挖掘的粮食储备用地,我们正通过这片实验大田选育出更多耐盐碱的良种。”该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东营市聚焦不同盐碱类型和立地条件,通过工程化治理措施和土壤、耕作、水利、品种等技术集成,探索形成了一批适用的盐碱地农业新技术、新模式,全市盐碱耕地占比由建市之初的80%降至60%,近10年间,近百万亩盐碱地改造成为高标准农田。去年全市粮食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长”,粮食总产量30.38亿斤,较建市初增加了21.5亿斤,过去的不毛之地成为粮油基地。
构建全产业链盐碱地农业发展体系
时下,受天气影响,阳澄湖大闸蟹尚未开捕,而黄河口大闸蟹已经“抢鲜”上市。依托特有的盐碱地优势,利用废旧坑塘发展水产养殖已成为东营市的富民增收项目。
东营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东营市立足“沿黄沿海”资源优势,深挖“盐碱地生产、弱碱性特色”独特品质,培育出一批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广的盐碱地特色产业。
据介绍,利津县盐窝镇由于土地盐碱化严重,不利于开展种植业,却为肉羊养殖提供了弱碱性水、高营养牧草等,经过多年发展,当地形成了年出栏量350万只、年交易额67亿元、带动从业群众3.2万人的黄河口滩羊规模化产业;垦利区黄河口大米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引进龙头企业,与种植户建立稳定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开展技术指导、发展订单农业,促进户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同时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标准化种植、社会化服务、稻谷加工、品牌化销售、农旅观光的有机结合。
当前,东营市加快盐碱地产业培育,大力发展盐碱地生态草牧业、健康功能食品等特色产业,培育涉盐碱地科技型企业27家;以融合发展理念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构建以“大生态、大牧场、大产业、大基地”为特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涌现出一批工厂化设施农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生态畜牧、特色水产两大百亿元级产业集群和50亿元级盐碱地特色大豆产业集群,培育省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35个。
盐碱荒滩亦是金山银山。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构建起全产业链盐碱地农业发展体系。目前,东营市省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达到35个,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大米品牌价值分别达31.93亿元、11.57亿元,“黄河口农品、盐碱地特产”声名远播。
东营市委书记杨国强表示,东营市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国之大者”,发挥特色优势,加快推进盐碱地种业创新,因地制宜科学利用盐碱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持续贡献东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