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发现,我国各地公安部门近期查办多起网络直播售卖假古董案件。前不久,沈阳康平县公安局就打掉一个利用网络直播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据悉,该团伙通过设计演绎在海外收购“古董”的虚假剧情,直播诈骗圈钱,非法获利达28万余元。
不少受访者表示,文物艺术品直播售卖之所以能成为一些人谋取不当利益的灰色空间,一方面是产业发展速度过快,相关行业标准和监管制度还未跟上;另一方面也存在监管部门和平台对其关注不够,消费者对其了解不足等原因。
因此,在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看来,平台方需更积极主动介入文物艺术品拍卖直播的监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直播中实际销售的货品与买家买到货物不符、商家资质展示不全等问题,已属于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陈音江说,“若平台方能够对经营者的资质加大审核力度,并对平台内的经营行为加强管理,其实可以很大程度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今年4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商务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网络拍卖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如何规范网络拍卖市场秩序,促进拍卖行业高质量发展给出了明确的行业指导。其中不仅要求加强网络拍卖平台自治和行业自律,同时也指出需加强网络拍卖活动的监管执法。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贺慧建议,为了让网络拍卖行业健康发展,一方面相关主管部门、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还需通过制定文物艺术品网络拍卖标准等,细化网络拍卖流程及相关服务要求,规范各方行为。
一位拍卖行业的从业者表示,目前我国在网络拍卖方面的相关标准还不完善,导致监管部门执法时和消费者维权时往往缺少有效依据。这也是目前文物艺术品直播拍卖乱象频发的原因之一。
同时,业内人士也呼吁,应为消费者普及文物艺术品拍卖的专业知识。“我们希望消费者参与网络直播文物艺术品的买卖活动是出于真正的喜爱,要谨慎对待‘捡漏’的心理。”上海国拍副总裁裴鑫说,“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行情复杂,并非只涨不跌,想要通过参与拍卖‘捡漏’获利,就极易落入不法分子的‘陷阱’。”裴鑫告诉记者,正规的拍卖机构不会在拍卖成交前收取委托方任何费用,同时建议消费者在下单前尽可能在专业人士的陪同下到线下预展看看实物,“哪怕把相关拍品的照片请当地专业机构人士帮忙鉴定一下,都可能避开很多坑。”
此外,加强对中老年群体的陪伴和关爱,也能帮助长者树立防骗意识。上海科技助老服务中心主任吴含章认为,一些老年人很容易被主播或网红的话语迷惑,难以识别网络诈骗的话术和套路。应该帮助老年人建立防骗意识,并且要加强社会公益力量和新闻宣传对老年人的科普教育。 (经 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