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卢 岳 □ 王紫茜
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医疗服务不再仅仅局限于疾病的治疗,更延伸到了患者心灵的抚慰与生活的细致照护。“无陪护”病房作为一种创新的医疗服务模式,正逐步在全国各大医院推广开来,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全新的就医体验。然而,在展现其潜力的同时,“无陪护”病房模式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业内人士认为,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是推动“无陪护”病房模式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才能让这一创新模式更好地惠及广大患者及其家庭。
多地医院创新护理模式
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项目
谈及中年人的心头大患,众多家庭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于“家中有人生病”的沉重阴影上。从细致入微的穿衣、喂食,到需要专业技巧的擦身、翻身,这一系列护理任务,即便在经济层面不构成重负,但单凭陪护一事,便已让很多家庭陷入焦虑与疲惫的漩涡。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痛点,近年来,国内部分医院率先探索并实施了“无陪护”病房试点项目,这一举措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无陪护”病房,并非指病房内无人陪护,而是指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照护由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医疗护理员承担或协助,其可以为病患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实现无家属陪护或陪而不护。新模式的出现,源于现代社会对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迫切需求。
记者注意到,这一举措也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与政策支持。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的《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医疗机构可按需聘用数量适宜、培训合格的医疗护理员,政策的出台无疑为“无陪护”病房模式的推广注入了强劲动力。
“无陪护”病房的出现,为很多家庭带来了福音。“首先,医疗护理员的专业性较强,能够提供生活照护与康复服务,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其次,这一模式能够减轻家属的陪护负担。在传统的陪护模式下,家属往往需要全天候陪伴在患者身边,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工作与生活,还可能因缺乏专业知识而难以承受繁重的护理任务。”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无陪护”病房的收费模式往往更加亲民。浙江省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葛俐俐透露,相较于市场上动辄200至250元一天的自聘护工费用,“无陪护”病房的医疗护理员收费更为经济实惠。这一举措为患者及家属减轻了经济负担,使更多家庭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成效与挑战并存
多维度策略驱动“无陪护”病房模式的创新发展
记者了解到,目前“无陪护”病房在部分医院的先行先试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据悉,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深刻践行“无陪护+叙事护理”病房服务新模式。该模式以其专业性和人文关怀并重的特色,改变了患者的就医体验。自实施以来,患者陪护率从79.81%降至13.30%,极大减轻了家属的陪护负担。同时,这一举措还吸引了更多区域外患者前来就医。相关数据显示,龙岗区外患者的就医占比从25.61%上升至35.35%。此外,医院还充分利用智能科技,为患者配置了智能手环呼叫系统、护士站智能显示白板以及患者床头智慧屏等设备,有效提升了护理服务的效率。
除此之外,长沙市第四医院在湖南省内率先开启“无陪护”病房试点项目,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高度认可,出院患者的满意度高达98.05%。该医院的“无陪护”病房服务,以全面细致的照护为核心,涵盖了从穿衣、洗漱、如厕、喂食等日常生活照料,到翻身、康复、拍背等专业护理的全方位服务,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关怀与照顾。同时,相较于患者或患者家属单独聘请护工的高昂费用,“无陪护”病房为患者家庭提供了高性价比的专业照护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医院还通过实施标准化管理制度和流程,精准评估患者病情及自理能力,为患者量身定制适宜的照护等级,确保照护服务的精准高效。
然而,在“无陪护”病房模式展现其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难题与挑战。浙大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护理员管理的规范化、护理员队伍的充足性、患者及家属的疑虑与不信任以及医院的管理与协调等问题,均是亟待解决的关键。”
对此,林先平建议,“首先,可以加强对医疗护理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其次,可以加强对患者的宣传和解释工作,让他们了解‘无陪护’病房的优势和好处。同时,医院也需要加强管理和协调工作,确保患者的生活照护和服务质量。此外,政府和社会也可以提供一些支持和帮助,如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医疗机构开展试点项目等。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更好地推动‘无陪护’病房的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