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专题总第5800期 >2024-07-24编印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让庆合堂文化“活起来”
刊发日期:2024-07-24 作者:  语音阅读:



庆合堂是一处三进四合院的民居古建,也是一座综合性的文化艺术宝库,可以说是一步一景观,一步一文化,一景一陶然,它是普及古代建筑文化知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里面的木雕、砖雕、石雕等“三雕”艺术及碑刻、画像、赏石等文物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是国内外较为罕见的文物珍品。然而,对于大多数的观众来说,来到这里后,仅仅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庆合堂建筑的高大、雄伟和奇特,而对庆合堂的文化内涵并未真正了解。那么,如何让庆合堂的文化遗产“活起来”,真正有效地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呢?笔者认为,庆合堂不应该像普通的景区一样仅仅局限于开放和展示,而应该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大背景下,对庆合堂的文物及传统文化表现物的艺术衍生品进行开发,让这些文创产品去传承和弘扬庆合堂的文物精美和文化的厚重,而这些文物和传统文化表现物通过“再造”,更具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让这些文创产品不再仅仅是普通的商品,而是让它们还具有文化遗产的传播功能,是文化遗产的延伸和补充,具有和文化遗产一样的传播历史和文化信息,只有这样,庆合堂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重见天日,深入人心。

深入挖掘庆合堂文化内涵

用文创讲好故事

庆合堂的文化内涵体现在“耕读第”“诗书第”和“世德第”等院落所弘扬和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上,它组成了数千年来中国思想文化大河,博大精深,浩瀚无际。

一是“耕读第”。“裕后勤和俭,兴家读与耕”“耕读传家久,书香能致远”。“耕读第”正房为农耕文明展览馆,西厢房的“义学”为传承国学礼仪的场所。院内的墙壁上镶嵌有“勤俭”“毋荒”“挹翠”“勤习”等与农耕文化有关的石刻,以及院内种植的竹子、桂树、兰草、梅花等花草树木,将“耕读第”营造得如古人书房画室一样的氛围。徜徉其中,仿佛一下子穿越到千年的时光里,感受着古人那半耕半读的悠闲田园生活,体会到历代文人学士在思想感情上对耕读文化境界的怀念与寄托。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耕读文明像一艘巍巍巨轮承载着中国文人士大夫的追求和梦想逐浪而行,在发黄的史册里留下了深深的印痕,这里面有孔子和孟子的“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以及许行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等对耕与读的论战与认识,有陶渊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王冕的“犁锄负在肩,牛角书一束”,钱澄之的“日入开我卷,日出抱我锄”等古人在耕与读方面上的生活方式的情趣。也有耕读的意义从最初的“耕以致富,读可荣身”,到后来的“耕以养身,读以明道”,再到后来的“以耕喻读”精神的无限升华,耕山水,读天下的文人情怀愈发浓重。

耕读是“耕”与“读”在精神上的高度结合,有“读”之“耕”体现了读书是为了做到明心见性和安身之命。有“耕”之“读”才能保证做到格物致知,洞察世事,修身、齐家、治国,而不是为了区区稻粱之谋,正因为耕读的精神已经内化在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中,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因此,所谓的耕读才不是皓首青灯伴古卷,而是意味着通过读书与圣贤对话的一种情趣和责任。

耕读是士大夫借以养浩然之气,保持人生细节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种“子孙相约事耕耘”的生活方式中,形成了自己践行忠孝仁义,坚守读书人气节,报国入世等人生抱负,体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抱负。

二是“诗书第”。“斗水清茗煮日月,半闲诗书去岁长”“蛙鼓虫鸣声悦耳,天光和风月下谈”“宁为故土寒归士,不为他乡座上客”,这些镌刻在“诗书第”院内的楹联,在院内营造了“诗书传家”的浓厚氛围。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古代,诗被视为心声的流露,是情与志的直接表达,承载着世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情与思考。书,则是知识与智慧的载体,不仅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类典籍,还蕴含着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哲学思想与伦理规范。诗与书的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既注重个人修养的提升,也强调社会责任的担当,体现了“文以载道”的核心理念。从先秦两汉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乃至明清小说、诗词歌赋,诗书像一条岁月的长河,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意境,在中国文人士大夫心里缓缓流淌。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读诗使人灵透,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书的功用不仅可以增长见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淬炼灵魂,让人格和道德修养进一步提升,可以考取功名,光耀门楣门风,还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担当。宋代皇帝宋真宗赵恒在《劝学篇》中将读书的功用概括得淋漓尽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随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诗书传家”的故事不胜枚举,垂范后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父子”可谓诗书传家的典范,苏洵父亲苏序非常重视读书学习,倡导诸子读书,并定下“吾欲子孙读书,不愿富”的治家理念,在“读书正业”的家风下,其子孙亦能踵武前贤,不坠家声,整个眉山苏氏家族在两宋时期出现了十多位进士,可谓文脉昌盛。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家的“诗书传家”的故事也可圈可点,令人仰视。陆游一家的“诗书传家”,是颇具意境和情趣的,在陆游的言传身教下,他家永远充满着读书声。李格非也重视读书学习,诗书传家,使李清照自小便爱“读书消得泼茶香”,使“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思想至今鲜活……在思想理念这条小船上,“诗书传家”得以在历史长河中传递、弘扬。古诗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而道德怎可口口相传?嘉言懿行与音容笑貌都会随时间散去,而道德和品格却可于诗书中永远流淌。中华民族是诗文的民族,以诗文传家,是一代代人接住、守住并传递几千年来的民族精神和品格。

三是“世德第”。“厚德载物,世代相传”,进入“世德第”,当在院落里看到张氏祠堂及祠堂内的《张氏家训》和《庆合堂造园记》时,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才明白“世德第”是传承家风和家训的地方。

古训讲:“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风尚,换一句话说,当一个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家庭的公众行为习惯时,即形成了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家世、家族共同认可并遵守的价值理念,具有榜样性、社会性和传承性。家训是指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光宗耀祖的教诲,它属于家庭美德的范畴,对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国同构,一个家庭的家训相当于一个国家的道德标准,而家训就是家人做人的道德标准。家风不仅关系到子孙后代的成长,也关系到家族的兴衰。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建设,注重以家风传承,育人兴家。“孟母三迁”,让崇善向学的家风沐浴着孟子。“孔融让梨”,谦卑礼让的家风滋养了孔融。“岳母刺字”,将忠良的家风镌刻在岳飞心里。这些于岁月沉淀下来的佳话,无形中也是社会道德的典范。家风润无声,家训传万代,世代相传的家风故事,醒世深刻的家训箴言,承载着祖辈对后代的严管厚爱和殷切期望,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

家风、家训、家规作为中华文明的精髓,深深植根于家族与社会伦理的土壤中,强调以德行为传承核心,构建了一套世代延续的家族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其内涵不仅涵盖了个人品质的至高无上,视之为家族繁荣与个人成就的根本,还体现在严格的家风建设上,通过家训、家规的制定与执行,以及长辈的言传身教,确保美德得以内化家族成员的自觉行动,尤其是道德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旨在通过学习历史与圣贤之道,激励后人立德修身,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鼓励个体在追求个人完善的同时回馈社会,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张氏家训》由张书勇撰文,由著名书法家、作家、诗人张华忠书丹,共有“继承祖德”“忠孝国家”“勤为职业”“孝敬父母”“雍和兄弟”“友睦族人”“慎结婚姻”“训教子女”“崇尚节俭”“禁戒非为”等十个方面的内容,这十个方面的内容涵盖在“孝顺、勤俭、恭默、修齐”等八个字上。

以促进文化传承为目标

创新庆合堂文创设计理念

庆合堂文创只有建立从文物和传统文化表现物品到文创的产品设计开发思路,才能满足消费者与时代的要求,将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准确地传达给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庆合堂蕴藏着巨大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历史文化与现代产品相结合,可以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流碰撞,促进文化创新,所以说文创产品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庆合堂的文创产品就秉承了这一设计理念,庆合堂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

一是正确传达庆合堂文化内涵,促进文化传承。庆合堂在进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时首先要考虑文物和传统文化表现物的本质,并进行文化端的选择。在选择文物和传统文化表现物时,首先选择那些有代表性、普适性、稀缺性的文物进行文创设计,可以从它们的年代、历史背景、地域文化来判断其是否有代表性。比如,文物年代是否处于最早期、鼎盛时期和转折时期,历史背景是否具有故事性,文化遗产与地域文化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其次,要对文物的传统图形、纹样等视觉文化元素进行关于历史背景与含义的研究,只有全面了解,才能在文化创意产品中正确表达。在引用这些具有文物代表性的纹样时,要与设计的文创产品相关联,才能使有文化寓意的文创产品得到更好的体现。最后,在解析文物含义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传统观念的传达。文物和传统文化表现物的装饰纹样是传统观念的抽象表达,为当时的人们提供精神慰藉。中国传统观念流传至今,人们同样对此有着情感需求,文创产品对传统观念的表达也会触动消费者产生共鸣。

二是提取庆合堂文物的视觉元素,进行现代化文创的转化。不同时代的文化需求特征不同,由于当代文化特点是一元主导,多元并存,在此文化背景下,消费者认知审美也是不同的,所以庆合堂文创产品就是以现代的表现方法,让更多的人通过文创产品了解文物和传统文化表现物。庆合堂的文创产品就是通过对文物和传统文化表现物的视觉元素进行解析、转化、再设计,将文物和传统文化表现物品上的纹样、造型、样式、色彩、材质、工艺等视觉元素,以现代的视觉形式呈现在文创产品上。首先是对图案、纹样的现代化转化,在表达含义不变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再创作,使传统纹样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文物和传统文化表现物品上的纹样图案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与图形语言,是文物及文化表现物品外观组成的基础。所以说,将传统图案纹样进行现代化转化,更容易让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领会图像的象征含义。其次是造型样式的现代化转化。在中国古代造物史上,造型、装饰均需符合一定的规范,整体呈现稳定的形状。样式的确立可以使传统造物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的特征,也可以保证中国传统造物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样式对现代文创设计而言,是获得灵感的源泉,所以庆合堂文创产品在设计时就以现代化的造型、色彩、材质为表现,将文物及传统文化表现物品上的视觉元素做符号化处理,提取文化遗产外在与隐性的语义,包括文物的使用方式、使用情景、象征含义、历史故事等。运用解构、重组、打散等手段,将其快速融入到文创产品中。然后是造物方式的转变。中国传统造物理念蕴藏着美学与哲学,强调人与物、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庆合堂文创产品通过对文物深层次的解读,探究文物的造物观念,将其作为文创产品设计过程中的语言符号或创作母题,并进行提炼、设计、运用,将传统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使文创产品可以帮助人们正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核心文化方式,并以大众能接受、解读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消费者与文创产品达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效果。

三是分析庆合堂文创用户需求,准确定位文创产品功能。受实用主义消费观念的影响,现在消费者在选购文创产品时很注重产品的功能。文创产品的核心属性即实用性、功能性,是与消费者之间最基本的一种关系。也是文创产品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在功能定位方面,要对消费者的需求特性进行分析,明确不同消费群体的功能需求。

结合产品设计的基本理论,在功能定位时,庆合堂通过对市场调研分析,确定需求的主体。不同的消费目的所需的功能不一样。如礼品类产品要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异的消费心理,同时能够代表情谊,并带给对方舒适、愉悦的心理体验,因此需要把握好情感要素的表达;文旅类产品则具备旅游纪念性,以工艺品和印刷品为主,能够长久保存;普适性的产品,要具备美学性的日用品,以外观好看、功能简单实用为主。功能与形式相结合,结合视觉转化的设计思路,以连接古今为目的,关注文创产品的未来,关注人们的文化与情感认知,注重以文化内涵来打动消费者,真正让文创产品买得起,放得住,让文化遗产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使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全力打造文创产品矩阵

多角度、全方位传承庆合堂文化

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庆合堂文创产品已形成了文创产品系列矩阵,并创办了致力于传统文化体系的全景式研究、传播和落地打造的文化设计创意机构。文化创意机构具备诸多文化项目的接包、研判、设计、推广、落地等服务能力,目前“具有庆合堂特色和庆合堂标志性、符号性文创新产品”已进入客群。“庆合堂”作为空间媒体是超越了形式感、功能性的,它是可以贯穿古今,甚至抵达未来的一个文化产业生态链,一个文化生态综合体。它容纳了人文古建(杞县庆合堂)、时代记忆(苏式院落)、古代艺术(造像、古代家具、汉陶等藏品)、非遗(金石传拓)、书法、绘画、器物(艺术文创、博物馆衍生品)、生活用品(联名文创)等。这些文创产品承载着庆合堂的文化理念和家国情怀,让庆合堂文化遗产走进千家万户,飞入寻常百姓家,真正讲好庆合堂的故事,让庆合堂真正“活起来”。

庆合堂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无论是文化价值或是经济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庆合堂的文物见证了历史的发展,是历史的传承者,也是弘扬、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要想让庆合堂文化遗产“活起来”,就必须利用创新设计的方法、技艺和手段,挖掘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并通过设计手段表现出来,并且让它们与参观者互动起来。一方面可以让庆合堂的文化遗产“活起来”,另一方面让所有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举世无双。

□ 周清怀 吕存伟 李丹丹/文 任凤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