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 洋
从“扫一下”到“刷一下”再到“碰一下”,中国移动支付持续推出新的支付方式。
7月8日,在支付宝开放日上,支付宝宣布升级条码支付体验,推出“支付宝碰一下”,用户无需出示付款码,解锁手机后,碰一下商家收款设备,最快一步完成支付。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移动支付的覆盖率达到86%,居世界第一。那么,为何支付方式会从“扫一下”“刷一下”发展为“碰一下”?
对此,关注消费心理学的浙江大学教授周欣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几个动作背后都隐含着特定的潜意识,值得深究。
“第一感受是‘科技还原了人性’。”周欣悦介绍,“碰”是人类最原始的肢体动作,刚出生的婴儿就开始用触碰去探索这个世界,这意味着碰一下这个动作是没有学习成本的。即使从来没有用过手机的婴儿和老年人都能够很自然地学会这个动作。很多科技进展其实都是用科技的手段来还原人的本能需求。“碰一下”的支付方式也对应着可以便利老年人支付,有助于消弭数字鸿沟。
周欣悦长期研究消费者在支付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她曾经撰文指出,消费者如果用又脏又破的钱买菜,更容易被商家区别对待,甚至出现缺斤少两的情况。凭借“收脏钱更容易做坏事”的研究她夺得了“2018菠萝科学奖·心理学奖”,这也引发很多人开始关注到生活中的“金钱心理学”。
“从消费者心理学视角来讲,付款是很痛苦的。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收到一个账单的大脑反应,就跟被打了一个耳光一样,会激活我们的疼痛中枢。因此在付款的时候,环节越多,时间越长,就会把消费者的痛苦拉长。”周欣悦表示,尽管付钱是一个容易导致痛苦的过程,但仍有不少方法可以减少这种痛苦,甚至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获得感。
在周欣悦看来,用速度可以减轻消费者付款过程中的痛苦。在付款流程的设计上,要符合黄金法则,就是唯快不破,环节越简单越好,这有助于提高消费体验。“还可以让用户主动行动,尝试用收获代替损失。当消费者主动把手机靠近付款机器,通过‘碰一下’进行付款时,向外伸展的‘碰一下’动作可能会在潜意识层面上与获取和接收联系起来。”周欣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