趴在地上,双手鼓起,随后用空掌心拍击烟卡......不知从何时开始,“烟卡游戏”开始在未成年群体中流行,各类烟卡售卖店铺、网点也随之涌现。近期,话题“风靡校园的烟卡该不该禁”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广泛热议。烟卡究竟该不该禁?应当怎么禁?人们争议不休。在我看来,未成年人保护不应留有死角,但也要把握好“度”,做到“堵”“疏”结合。
烟卡,是一种将烟盒上剪下来的烟标折叠制作而成的卡牌:不同的烟卡有不同的等级,香烟盒的价格越高其制成的烟卡等级也就越高。因此,部分未成年人会收集家里的烟盒,甚至跑到垃圾桶里进行翻找。5月18日,央广网也发表评论,呼吁家长和学校要做好引导,预防孩子玩烟卡,避免其在游戏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对“吸烟”的模仿和好奇心。主流观点认为,烟卡会给未成年人带来诸多潜在的不良影响,应当予以禁止。也有部分人持反对意见称,烟卡的危险性和潜在危害被夸大了,不应刻意管制。
有网友表示,孩子们玩烟卡也未必会联想到吸烟。于我而言,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应当恪守底线思维,筑牢守护围墙。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概率发生的问题也是问题。未成年人的心智尚不成熟,相较于成年人,他们辨别事物、应对诱惑的能力较差,受到不良影响的伤害也会更大、持续时间也会更长,“以前的孩子就算不管也没啥影响”“一个小卡片能有什么危害”等论调应休矣。
烟卡面向的群体几乎都是未成年人,因此“围追堵截”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出现另一种情况又该如何处理呢?先前,“萝卜刀”也曾因类似问题备受争议。与烟卡不同的是,“萝卜刀”因短视频爆火网络,其面向群体不单为未成年人,以“未保”之名“一杆子打掉”会损害诸多消费者的利益。为了给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至少在其成长、生活的场所加以限制是最可行的选项,如甘肃天水教育局近期发布了《关于禁止学生玩“烟卡”游戏的倡议书》,其中详细列举了烟卡游戏的危害,提醒家长不主动向孩子提供烟卡,一旦发现学生带烟卡进校,学校应立即制止并没收“烟卡”。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也应当适时而变,切勿扼杀孩子的天性。对未成年人来说,爱玩是天性,更是其释放压力的重要渠道。蝉魔方数据显示,2023年玩具类目销量增长最快的是解压玩具,同比增长326.42%,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等未成年人是其主要受众群体。从父母的期望、学业压力到严酷的社会经济环境,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儿童开始陷入焦虑情绪。《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的数据显示,这一届小学生的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抑郁风险检出率则高达30%和40%。
烟卡及“萝卜刀”的限制本无可厚非,但也应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选项,允许孩子们适度娱乐、健康成长。烟卡问题折射出的另一侧面是——未成年人在成长关键期因课余时间被挤压,缺乏丰富、有益的户外、娱乐活动。因此,每个学校、家庭都应为孩子提供更自由舒适的生长空间,主动引导孩子寻找比烟卡更有趣、有益的替代品,在丰富的体验中感知生活的乐趣。
萝卜刀风靡全国校园只用了不到1个月,烟卡问题经由报道才得以揭露,在外部环境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日后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仍将时刻面临挑战。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守护住孩子们“围墙后”的自由。 (科 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