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新闻总第5709期 >2024-03-12编印

全国人大代表柳江:
实现大模型产业化应用 引领制造业智能化发展
刊发日期:2024-03-12 作者:  语音阅读:

3-3.jpg

□ 本报记者 胡 静


今年全国两会,AI大模型成为热议高频词。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让众多科技领域的代表、委员们感到振奋。全国人大代表,长虹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柳江经过前期调研走访,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针对工业互联网、AI大模型等提交了相关建议。

“2023年初,ChatGPT横空出世,标志着人工智能从‘预测推断’到‘生成创造’演进,以大模型技术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到来,给搜索、游戏、文娱、创作等领域带来了巨大变革,并加速向新型工业化等领域拓展。产业大模型作为定制化、场景化、专业化的应用模型,可以为相关产业的技术突破、产品创新、生产变革等提供高效的智能化升级解决方案。” 柳江介绍,作为四川最大的制造业企业之一,基于自主研发与产业优势,长虹已在智能制造端与智能终端推行“人工智能+”系列应用并取得一定成果,“比如我们自研行业首创的精密器件5G+AI视觉检测设备,替代了传统的人工检测,其检测精准率高达99.98%。这项成果获得2023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这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颁授的国内行业最高荣誉。”

在柳江看来,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与国外保持同步增长态势,已有科大讯飞的星火、百度的文心一言、华为的盘古等大模型产品,但在大模型技术范式方面大多是跟随美国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同时在算力基础设施、数据完备性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通过调研,我发现在大模型的工程化、产业化应用方面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面临前期投资成本高、数据不足、产品泛化能力强但缺乏行业深度、运营模式不成熟、成果转化慢、企业人才缺乏等诸多挑战。”柳江说。

柳江表示,大模型产业化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算力规划、数据平台搭建、大模型开发和部署、技术及业务创新、商业运营等环节整体推进。针对大模型产业化应用,柳江建议采取多种举措强化算力基础设施及产业数据平台建设,大幅改善算力、数据的公共资源服务供给能力,帮助企业低成本获取算力、数据和模型服务,实现大模型产业化应用的“裂谷跨越”。

“具体来说,先要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划。”柳江表示,算料、算力、算法是人工智能的三大基石,因此,要将算力基础设施及公共数据资源纳入国家创新要素供给进行统筹规划,指导全国产业创新智能基础设施有序布局,形成部省联动、区域协同、生态联合发展的局面,同时加大公共算力平台投资建设力度,推动更多科研院所和科技创业企业依托国家公共算力平台进行大模型训练和算法创新。

柳江还建议政产学研联合共建产业大模型协同创新平台。各级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投融资、创新成果认定等政策和评选、认定、挂牌等措施,引导政产学研深度合作打造产业大模型协同创新平台,重点针对模型架构、数据工程、算力协同、领域知识注入等专业方向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平台运营服务能力。

柳江表示,一方面,应该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行业龙头企业依托创新平台,面向特定产业大模型专业方向,联合培养具有科研引领性和工程经验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夯实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实体企业与国内大模型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基于国产软硬件底座和产业创新平台开展大模型研发和服务,形成大模型国产化原生应用解决方案,保障产业大模型的应用安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