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卢 岳 实习记者 王紫茜
春节假期,全国各地的非遗文化活动集中亮相,使传统非遗项目在节日的氛围中焕发新生。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春节文旅消费的内涵,也展现出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
秀绝活、贺新春
各地非遗活动集中亮相
春节期间,全国各地纷纷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从东部的传统手工艺到西部的民族歌舞,从北方的冰雪技艺到南方的舞龙醒狮,非遗元素贯穿其中,而一众“绝活”也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记者看到,伴随春节假期的到来,北京各大庙会逐渐热闹起来。正月初一,一系列以非遗为主题的活动在各大庙会亮相。作为首批唯一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厂甸庙会,不仅汇聚了各种传统手工艺品,如年画、剪纸、泥塑等,还展示了非遗传承人的精湛技艺。此外,“龙年七天乐”系列文化惠民演出非遗专场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精彩上演,融入民族特色的萨玛瓦尔舞、库车顶碗盘子舞、库车民歌等非遗项目深受消费者喜爱。
值得注意的是,春节假期,“尔滨热”持续升温。携程数据显示,大年初一,哈尔滨旅游订单同比增长244%,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40倍。除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哈尔滨的火爆还得益于对游客的呼声“有求必应”。有游客喊话“想看冰马俑”,冰雕师根据兵马俑中的将军俑、跪射俑和中级军吏俑按照1:1的比例,历时两天便雕刻完成一组“冰马俑”,非遗元素的加入也使冰雕景观表达出更加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龙腾狮舞贺新年”表演在江苏南通拉开帷幕,舞龙舞狮在春节期间的表演直接将年味拉满,使消费者沉浸式感受浓浓的喜庆氛围。
多元非遗活动
丰富春节文旅市场优质供给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春节假期的文旅市场也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记者注意到,各地推出的非遗主题活动和产品,也满足了不同游客的消费需求。
2月13日晚上9点,打铁花非遗表演在北京市丰台区青龙湖庙会正式开演,作为庙会的一大亮点,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消费者王女士告诉记者,“我们一直在等待打铁花表演,能够近距离欣赏非遗技艺,很激动,看到铁水在击打后金花四溅,如同泼金撒银一般,不仅象征着美好寓意,还可以进一步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在春节期间,各地还推出了独具特色的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和产品。据悉,南京以“点亮中国龙,灯彩耀金陵”秦淮灯彩非遗展示为主线,推出百项新春文旅活动和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15个省市35个省级以上灯会灯彩项目的共150余件作品在秦淮区非遗馆亮相,生动展示我国灯会、灯彩非遗保护传承成果。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整合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串联景点及活动,发布多条旅游线路供游客参观打卡。
对于非遗文化深度嵌入旅游市场,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石美玉教授指出,“非遗与旅游具有天然的契合点,首先,非遗具备的独特文化内涵,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其次,非遗与旅游融合有利于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促进文化的多样性。此外,二者的融合发展能够实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满足游客文化体验需求,为旅游业带来更高的附加值和影响力。”
以旅游经济活化非遗文化
近年来,“非遗+旅游”模式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可。但记者了解到,非遗在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的挑战与难题。
品牌定位专家詹军豪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首先,旅游业在引入非遗元素时,往往更注重其商业价值,忽视了非遗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导致非遗可能被过度商业化。其次,旅游景区对非遗文化的介绍与传播缺乏深度,许多游客对非遗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体验和理解其文化内涵。此外,非遗的传承和发展需要长期的投入与努力,如何确保非遗的可持续性,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詹军豪建议,首先,旅游业应通过深入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实现非遗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双赢。其次,旅游景区应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介绍和传播,通过专业人士讲解、展示展览、互动体验等,让游客深入了解非遗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最后,要充分考虑非遗的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计划,确保非遗资源的保护和传承。
未来,行业还应在推动非遗旅游消费方面下功夫,实现以经济活化文化。浙大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对此表示,“第一,加大非遗旅游的宣传推广,提高游客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度。第二,加强非遗旅游与其他旅游产品的融合发展,如与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相结合,丰富旅游产品体系。第三,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推动非遗旅游‘走出去’,提升我国非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