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行业总第5639期 >2023-11-27编印

长安汽车宣布自研电池 2030年规划产能不低于150GWh
刊发日期:2023-11-27 作者:  语音阅读:

对于新能源汽车核心的动力电池,越来越多的整车企业加入到自研电池的行列,希望在不断变迁的供需关系中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长安汽车成为最新加入的一员。在11月17日开幕的广州车展上,长安汽车总裁王俊现场发布了长安的电池规划。

根据规划,未来,长安汽车将打造自研电池品牌长安“金钟罩”。该自研电池品牌将重点突破电芯技术瓶颈,打造“长寿命、真安全、高集成、补能快”的新型电池使用体验。

主攻五大电池技术领域

长安汽车将主攻以下五大领域技术。

首先,升级液态电池,攻关电池(磷酸铁锂、三元)材料改性、体系优化,不断提升电池能力密度,在充电倍率方面做到应用3C,普及5C,预研7C,实现充电7分钟,续航400公里。其次,将深耕固态、半固态电池,推进全新电解质材料开发、关键工艺开发,将不晚于2027年推动重量能量密度达到350—500Wh/kg、体积能量密度750—1000Wh/L,并逐步量产应用,2030年实现全面普及。

第三,应用尖端技术实现热抑制,在电池隔热性能方面,长安汽车采用军工标准的新型隔热材料,隔热性能较行业水平提升30%,100%实现热抑制,使用温度比常规材料提升200℃以上。

第四,应用微核高频脉冲技术,有效解决低温条件下的电池升温难题,让用户实现全温域用车不受限。同时,长安汽车还通过云端大数据实时计算,全方位守护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

第五,发展新型电池,探索新技术。目前,长安汽车正在开展锂硫电池、金属电池等新型电池的原型电芯设计,预计能量密度将突破1300—1500Wh/kg,力争在2035年实现搭载应用。

此外,长安汽车以“性价重体比”开发了“新能源消费者获得价值指数(CVI)”。所谓性价重体比,是指性能、价格、重量与体积的比率,在前三个指标加大的前提下,做到体积最小。长安汽车表示,将通过不断的技术迭代,以及整车和电池系统的创新,到2025年,长安新能源汽车的同类型产品的CVI值将分别达到95和40,后续每2年提升5%-10%。

基于以上技术规划,长安汽车将推出一系列新电池产品。计划到2030年,推出液态、半固态、固态等8款自研电芯,形成不低于150GWh的电池产能,首款标准电芯即将在长安汽车与宁德时代合资的全球领先工厂投产下线。首款CTV技术将于2024年开始量产,实现成组效率≥86%。

此外,长安汽车还将通过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的拓展,以“能源”为主线,打造完整的可再生能源生态圈,形成能源生产、存储与利用的产业闭环,实现全产业链价值的最大化。

为何自研动力电池

长安汽车自2017年启动“第三次创业——创新创业计划”计划以来,不断推进新能源“香格里拉”计划,目前已经布局了长安启源、深蓝汽车、阿维塔三大智能电动品牌,打造大、中、小三大纯电专属平台。

今年1—10月,长安汽车销售211.1万辆,同比增长10.8%;其中新能源销售36.8万辆,同比增长82.3%。可以预见,随着全面转向新能源的战略推进,长安汽车对动力电池的需求将会不断提高。

整车企业自研动力电池在近几年成为汽车行业的一个重要趋势,其背后是新能源汽车供需关系的变化,前几年因为疫情等因素供应链受到极大干扰,“缺电”成为整车企业头疼的事情,倒逼一些整车企业进行电池的自研自供。

而目前,“缺电”的行业状况已经大为缓解,动力电池领域的企业集中度也已经高企,TOP5企业占据了84%的市场份额。那么,长安汽车为何还会在此时宣布自研电池?

据长安汽车官方表示,此次发布全新电池规划,通过技术、产品、体系三大布局,将围绕“安全、节能、环保”三大主题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持续强化新能源汽车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碳管理,以“性价重体比”(性能、价格、重量、体积最优)的综合思考,为用户创造全新价值。

换言之,长安汽车一方面强调自研电池是满足“双碳”战略中的一环,另一方面则是其想要突破电池领域更高精尖的技术,以在新能源电池、电池系统及更深层次的能源领域掌握技术主动权,而非仅仅是供需主动权。

不过,研发电池需要巨额的投资和长时间的研发才能获得技术突破,在行业中并非所有想要自研电池的企业都能走到最后。对此,长安方面表示自己有着全面的自研体系背书,近年来已经布局了不少新能源动力电池技术。

据介绍,在人才储备方面,目前,长安汽车已组建先进电池研究院,拥有电池研发人员1200余人,其中包括高级专家、顶尖学术人才125人。未来,还将投入100亿元资金,到2024年电池团队研发规模达到3000人。

在自研能力建设方面,长安汽车已构建起成熟完备的研发管理、产能管理、供应及营销管理体系,并持续攻坚核心技术,将重点在材料创新、系统集成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