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视点总第5574期 >2023-08-18编印

改善环境 创新产品 打造平台 转化优势
各地加快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刊发日期:2023-08-1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记者近日走访各地发现,城市中的场馆建筑更加生态环保,人们衣食住行等场景中的产品和服务更加节能低碳,碳账户平台引导形成全社会减排良好氛围……随着节能降碳实践持续开展,人们绿色生活底色更足。

        □ 本报综合整理



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4.jpg


夏日炎炎,而在与户外连通的成都大运会运动员村生活服务中心,并无空调却感到阵阵清凉。原来,建筑采用了中国传统技艺“冷巷”——在没有空调的古代,工匠们设计出一种独特的建筑构造,能产生自然通风的效果,从而为建筑降温。

“‘冷巷’的物理原理是气流在穿过一个由宽变窄的区域时,流速加快形成负压,从而带来更多室外气流,带走更多室内热空气和湿气。”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师卢义修说,这处“冷巷”建筑总面积1400平方米,不开空调的情况下每年节电约7万千瓦时。此外,采用雨水回收系统、应用发电玻璃……承担成都大运会赛事和配套服务的场馆处处彰显绿色环保理念。

这是我国加快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一个缩影。

在粤东,练江穿城而过,谷饶溪曾是污染最严重的支流,住在河边的村民不敢开窗。如今河面洁净、景观优美,成了村民散步的好去处。在珠三角,曾被称为“臭水沟”的茅洲河早已换了新颜,燕罗湿地公园花草摇曳,迎来散步休闲的市民。

碧道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载体,各地水经济发展迎来红利。在广东省茂名市高州,随着根子河荔乡水韵碧道的建成,带动了沿线乡村“夜经济”的兴起;在茅洲河畔,旧工业物流园变为科技展示与生态体验交融共生的科技公园,随着碧道纵深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相继入驻。

在四川广元,遍布各个街道的“口袋公园”正成为当地居民的新福利所在。就在几年前,这些“口袋公园”的所在地还只是荒废的公路斜坡,周边的建筑废土也源源不断地向这里堆积。在公园规划前期,当地政府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居民们的需求是体育健身和希望孩子们有个游戏的空间,所以他们在“口袋公园”的建设中增添了健身步道、乒乓球场、篮球场等设施。先让群众“点菜”,才能赢得群众“点赞”,“口袋公园”本着“见缝插绿、方便居民”的原则,利用城市的闲置地、边角地、零星空地等,通过栽植树木,增加座椅、廊架等设施,建成了对公众免费开放的城市绿地。

从国家赛事场馆到“口袋公园”,“大”与“小”之间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目前,全国已累计建设“口袋公园”2万余个,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15平方米。下一步,我国将持续建设分布均衡的公园体系,让居民走出家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产品、服务创新 助力绿色生活


44.jpg


节约低碳之风正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一些民宿采取分餐制和预订制,助力光盘行动。

浙江台州一家民宿的餐厅内,几名住客正用早餐,每人面前摆着若干小碟、小碗。店长林雪芬介绍,住客人数少时,采用分餐制,主食、配菜、水果等以小碟盛放,客人按需取用;如果住客人数多,则提供自助餐。对于午餐、晚餐,林雪芬向记者展示了一张预订餐表,上面清楚标明用餐日期、人员结构、忌口情况等,所需食材也一一列清。“我们会提前一天和客人沟通午餐和晚餐菜单,根据人数和客人需求安排采购,避免浪费。”林雪芬说。

在成都街头,随处可见的新能源交通工具,是人们践行“绿色出行”的生动注脚。

成都大运会龙泉赛区配备了50辆“龙泉造”氢燃料车。“氢燃料车零污染,具有更快的加氢速度,能源利用率更高,在长途运营中具有更长的续航能力。”成都市龙泉公交有限公司技术管理部部长张松松说,2019年至今龙泉驿区共投放70辆氢燃料车,均由本地整车制造企业生产制造,“氢燃料车为市民提供更环保的出行选择,还有助于减少空气污染。”

服务方案的创新也在助推“绿色出行”不断普及。浙江湖州天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研发锂电回收再利用生产制造工艺,打造动力电池“绿色重生”产业链,减少资源过度消耗,降低环境污染;深圳中建科技集团联合相关企业,计划利用公交车始末站、轻轨站、轨道顶棚等场景,开发包含电动汽车换电站、充电设施及光伏电动自行车棚等的“光储直柔”微网……

在深圳,公交、巡游出租车、网约车电动化率达到100%,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80万辆,2022年起至今新车电动化渗透率持续超60%;在浙江,新能源汽车加速下乡,新能源船舶扩大应用,2022年电能占浙江终端能源消费比例超38%。



“碳票经济”换来金山银山


8月15日,在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的全国生态日福建分会场上,上海汇州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购买将乐县2万吨林业碳票,成交价30万元,这是我国首次林业碳票的跨省销售。

把“碳票”变“钞票”的不止三明市。江西省崇义县麟潭乡,林农刘庭胜最近正忙着补种阔叶树。“我们本地常见的针叶树所产碳汇不高,而阔叶树叶子大,产生氧气也多。”祖父和父亲都是靠砍木头、卖木头维持生计的刘庭胜,没想到自己这一代,靠“卖空气”走上致富路。此前,刘庭胜所在的崇义县提交的第一批预售1000吨碳汇以每吨50元的价格在江西省碳中和平台售罄。当地林业专家预估,崇义县未来10年的固碳量将达到30万吨,这意味着当地光靠“卖空气”就能入账1500万元。

在中国各地,减碳增汇正演绎着日益丰富的场景。在贵州毕节市,当地通过出台林业碳票管理办法和林业碳票碳减排量计量办法,已颁发5张林业碳票,计入二氧化碳减排量28.3万吨,利用碳票抵押贷款4600万元;浙江云和县探索“经济产出价值+生态环境增值”的生态资产评估核算方式,截至2022年底,云和县共挂牌出让8宗“生态地”,获得163.5万元生态环境增值;在江西,抚州市中心城区三分之一以上人口参与的碳普惠已累计减碳超万吨……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截至2023年6月底,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37亿吨,累计成交额109.11亿元。市场运行健康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

“生态优势正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绿色产业更好地转化为真金白银。”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说,中国在巩固绿色生态资源的同时,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型,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碳账户平台推动全民开启“减碳生活”


444 副本.jpg


气候问题越来越引发公众关注,消费端的碳减排已成为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领域。随着低碳理念的不断推广,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部分区域政府等都在积极探索个人碳账户建设,合力推动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参与碳减排。

碳账户是包含碳排放数据采集、碳核算、碳排放等级评价和场景应用等功能在内的碳减排支持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和居民算清“碳账”,提高减排效率和意识。

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科东一路,当地建设有垃圾分类碳中和小屋,附近社区居民在工作人员指引下对可回收垃圾分类,通过碳中和“计量仪”称重,机器自动计算出相应的碳减排量,将其转换为碳积分存入居民碳账户,居民可兑换现金奖励或日用品,并获得专属“碳中和证书”。

“我们把垃圾分类和碳中和结合起来,帮居民建立碳账户、获取碳积分,现在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主动参与了,这培养了他们低碳、绿色生活的意识和习惯。”四川绿豆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翰霖说,公司在武侯区已建成碳中和小屋8个,覆盖居民30余万人,还在苏州、济南等地开设了点位。

碳账户的创新探索已在全国多地开展。杭州“虎哥数字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服务”创新数字化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实现了可回收物与有害垃圾的应收尽收,目前该模式在浙江多地复制推广,居民碳账户数量超163万个。深圳居民低碳用电应用程序“碳普惠”上线一年以来,已有80.5万户家庭开通碳账户,累计减碳量约1.2万吨。

以电商平台为主的企业主导的“个人碳账户”也是当下主要一个大类。如阿里巴巴推出的“88碳账户”,用户在淘宝天猫、闲鱼、饿了么、菜鸟等平台上的低碳行为,皆可转化为积分计入“88碳账户”。“88碳账户”运行一年多来,至今各种减碳活动仍层出不穷。美团、滴滴等在公共交通领域,依托其庞大的客户数量也积极投入碳账户、碳积分体系的建设。

用户赵女士说:“现在很多电商平台都会推出节能减排的活动,我觉得这种活动还是很有意义的。在参与旧物再造的活动中,我带着家里的小朋友用喝过的饮料瓶做成笔筒和牙刷桶,让他知道有的时候一些不起眼的废旧物品仍可以二次利用,继续发挥‘余热’。”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研究员张玺铭表示,在全社会推广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有助于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居民可通过使用可降解材料、应用绿色能源、养成环保饮食习惯等方式参与绿色消费,共创更清洁、更健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