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卢 岳
丸子、鸡肉、蔬菜,煮一煮起锅装盘,浇上一袋调味汁,又辣又爽的钵钵鸡就做好了;煮一把荞麦面,打开一瓶低脂鸡胸肉酱,有肉有酱有面条,美味健康的午餐顷刻完成;几种海鲜清蒸一下,好吃的关键则是一袋捞汁小海鲜调味包……近年来,众多好吃、好用的复合调味料不断涌现,正在成为新生代消费群的“宠儿”。
复合调味品需求增长显著
复合调味品是指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调味料为原料,经相应工艺加工制成的液态、半固态或固态的产品。凭借更加丰富的口味、方便的使用方式,逐渐赢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也开辟出一片广阔的市场空间。
记者看到,“懒宅经济”的崛起、消费者不断升级的味蕾需求,共同催生了复合调味品需求的增长。复合调味品不仅提供了多种口味选择,还能做到“一酱成菜”,降低了下厨的门槛,提高了烹饪效率,帮助人们轻松复制出地道、美味的经典菜肴。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研究报告,2021年我国复合调品市场规模约为1588亿元,预计2027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36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3.3%,增速高于调味品整体行业,成为大消费领域极具市场潜力的一个赛道。其中,基础调味品增速放缓,但复合调味品增速显著高于整个调味品行业增速,同时市场占比不断提高,从2014年25%的市场占比在2020年提升至36%。
新老玩家争相布局
基于此,传统调味品企业纷纷将复合调味品视为第二增长曲线,加大在这一领域的布局。比如,海天味业推出了黄豆酱、拌饭酱、火锅底料等产品;千禾味业推出柠檬醋、火锅醋;厨邦推出火锅底料、火锅鲜蚝油等。与此同时,行业中也涌现出不少表现亮眼的新式复合调味品品牌。记者观察到,这些年轻品牌更加聚焦于最新的消费趋势和年轻用户的需求,注重产品、品牌等层面的创新,同时善于抓住兴趣电商等新渠道红利,与传统调味品企业形成差异化竞争。可以看到,在兴趣电商平台销售榜单的前列,大部分都是新兴品牌。
如“新调味四小龙”之一的“林小生”,去年推出一款“50%鸡胸肉酱”,打破了传统肉酱惯用牛肉或猪肉的方式,以其低脂调味酱的定位、独特的口味和性价比,在健身减脂人群中受到欢迎,随后迅速“破圈”,半年内实现300万瓶的销量,成为各大电商平台榜单上的常客。抖音电商排行榜显示,今年2月以来,林小生“50%鸡胸肉酱”长期位居“调味酱爆款榜”Top3。
众多新品的崛起,核心推动力是消费者“味蕾需求”的升级。林小生CEO崔明春向本报记者表示:“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口味偏好都在变化,消费者很多需求是未被满足的。而中国美食博大精深,除了市面上已有的复合调味品,很多菜系菜品,很多味道,都值得我们去挖掘、深耕。”
B端、C端共同助推行业增长
今年以来,随着消费市场回暖,行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1-5月,全国餐饮收入19958亿元,同比上升22.6%;5月份,全国餐饮收入4070亿元,同比上升35.1%。餐饮市场重回正轨,也带动了产业链各个板块齐头并进,作为上游产业的复合调味品同样受益。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复合调味品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商业餐饮、食品加工、家庭烹饪等几个场景,因此需求规模与餐饮消费密切相关,而今年餐饮行业回暖预计将带来复合调味品需求的提升。中原证券在近日发布的一份研报中指出,“假设复合调味品行业与餐饮业同步增长,根据餐饮业的增长情况,复调行业的收入年均增长有望保持在15%至25%的区间水平。”
头部企业天味食品也在调研公告中称:“随着餐饮连锁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中央厨房+门店’模式广泛应用,为定制化复合调味品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除了B端需求的增长,过去几年中,宅家场景的增加让C端消费习惯得以培育,个人、家庭端的需求发展迅速。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20年零售端复合调味品同比增速达到15%。无论从C端还是B端来看,复合调味品市场目前都还存在较大增长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跟欧美、日韩等更为成熟的市场相比,我国的复合调味品行业还处于较早期阶段,渗透率较低、人均支出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日本、韩国复合调味品渗透率分别为73%、66%和59%,而我国渗透率仅为26%,增长空间较大。另外,从人均复合调味料的支出角度来看,2016 年我国人均复合调味料的支出约为 9美元,相较于美国(85.5 美元)、日本(88.7 美元),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随着市场认知不断提升、新老玩家不断加码布局,以及消费回暖带来的机遇,2023年复合调味品行业或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