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3:区域总第5539期 >2023-06-30编印

异样色彩 一样精彩
甘肃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六色彩虹”德育实践活动
刊发日期:2023-06-3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丝路名城张掖,拥有祁连山国家公园和黑河湿地,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革命遗迹,更有举世闻名的七彩丹霞,是一座美丽的彩虹城市。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深入发掘本土教育资源,将“彩虹元素”融入德育工作,构建融合思政大格局,围绕“完善自我,亲近自然,融入社会”三个维度,开展“六色彩虹”德育实践活动,充分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在培育健康身心素质的同时发展道德素质,为残障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彩虹本为七色,而六色彩虹,意为缺失了一种颜色。但不论缺少哪种颜色,它依然是美丽的彩虹,可以装扮广阔的天空。”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都是残障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理缺陷。学校以“六色彩虹”激励学生,不论存在何种缺陷,依然可以通过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活出精彩人生。

红色育心——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残障学生公民道德素质养成的基础,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张掖是西路军精神的主要诞生地,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旗帜鲜明地把“弘扬西路军精神,培养新时代合格公民”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旋律精心打造,以“爱党爱国、文明礼貌,自立自强、关爱他人,遵章守纪、自信乐观,团结向上、诚实守信,不怕困难、意志坚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为教育目标,将红色文化渗透进校园文化、学科教育、社会实践之中,不断深化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学校修建了红色景观文化长廊、“感恩广场”和党史教育室;在楼道两侧悬挂革命导师的名言事迹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通过教风、学风的建设来渗透隐性红色文化,通过电子屏、文化墙、电子班牌、国旗下讲话等阵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西路军精神;开展“同心同行”结对帮扶活动和各种蕴含红色元素的体艺竞赛活动,精心营造红色氛围,用红色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培育健全人格,使这些先天残缺的花朵在党的光辉照耀下茁壮成长。

学校将革命传统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语文课上诵读红色经典,音乐课上学唱红色歌曲,美术课上创作红色主题画,体育课上进行队列、仪表、纪律等方面训练……同时,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横向联系,找到最佳结合点,激发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掌握知识,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每逢清明节、烈士纪念日,学校都会组织师生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高金城烈士纪念馆、临泽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追寻红色足迹”等研学旅行活动,举红军旗、走红军路、吃红军饭、听红军故事,在烈士纪念碑下举行入队入团仪式,将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延伸到大自然、博物馆、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增强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庄重性、感染力和神圣感,使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铸牢爱党爱国根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内心播种下自强有为,奋力拼搏的精神种子。

黄色励志——劳动技能教育

黄色代表温暖,灿烂,是大地的颜色,也是丰收和希望的颜色。学校用黄色象征劳动教育,寓义残障孩子用劳动播种希望,收获美好生活。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特殊儿童而言,劳动教育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不仅仅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补充,也是康复和潜能开发的重要手段,更是磨励意志、塑造品格的重要途径。是否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并实现生活自理,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生活品质。

智力障碍儿童普遍劳动能力不足,毕业后难以就业,还需要别人照顾,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许多负担。学校从学生实际出发,围绕“爱生活,会生活”这一目标,开发“自理、自立、自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学段、不同障碍类型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形式多样、趣味十足、充满成长体验的“劳动教育”清单。低年级从穿衣服、吃饭、洗袜子、上厕所等小事做起,培养学生自理能力;中年级学习整理内务、买菜、洗衣服、做饭等,让孩子能够独立生活;高年级学习烹饪、烘焙、熨洗、洗车等职业技能,让他们未来能够自食其力,实现“自强”目标。

学校依托社区、家庭等阵地开展探究性、实践性、体验性劳动教育,鼓励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服务活动。学校设置了“校园保洁”、“报刊收发”、“垃圾回收”等公益助学岗位,学生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后,学校发给几十到几百元不等的工资,以此激励学生热爱劳动,培养职业素养;家庭是学生生活的大本营,也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家庭生活实践,开启“作业超市”模式,作业单里加入了“整理房间”“浇菜”、“喂鸡”等劳动项目,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个人能力,在作业单里自主选择需要完成的作业,争做“烹饪之星”“内务之星”或“劳动之星”。劳动作业超市不仅让学生“劳其筋骨”,更重要的是学会珍惜劳动成果,感受到创造及分享的快乐。孩子们玩游戏看电视的时间少了,动手动脑的时候多了,孩子也更理解家长了,亲子关系更融洽了。

张掖是一座农业城市,80%的学生来自农村,一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仍将回到农村,他们学到的烘焙、洗车等技能将面临“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境地。面对这种矛盾,学校立足于张掖是全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这一优势,开设了蔬菜种植课,新建两座日光温室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聘请农业技术员做老师,教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种植知识和技能,在劳动中锻炼意志,体验收获的成就感,毕业后可以帮家里种菜,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家庭负担,也实现了另一种形式的就业。现在,孩子们都爱上了这个绿色“课堂”,有的孩子还想长大后成立蔬菜种植合作社呢!

绿色润情——生态文明教育

建设美丽中国,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国家战略,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把“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养成绿色生活方式”作为让残障孩子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拓展多样实践途径,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

张掖位于祁连山下、黑河之滨,拥有除海洋以外的所有地质形态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壮丽秀美奇魅的景观在这里交相辉映,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而每年春季,凶猛的沙尘暴随着西北风席卷而至,瞬间吞噬城市和乡村的景象在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巨大的反差,让这里的孩子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感悟更加深刻,同时这也是最好的教育素材。学校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开发生态文明教育主题课程,促使教师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生态文明元素,并将生态文明知识与观念渗透到主题课程中,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教学,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活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

环境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学校在环境创设中突出绿色、环保主题,修建了植物园、地理园,把校园建设成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利用纸盒、树枝、瓶盖等废旧物品进行手工创作,用来美化校园、教室和宿舍;学校利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节日,开展环保知识讲座、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把升旗仪式、主题班会、专题教育作为生态校园的常规活动,通过电子屏、电子班牌宣传环保知识和低碳生活方式,在校园中营造出浓厚的节能低碳绿色环保的氛围。

学校以各项活动为载体,丰富绿色校园内涵。在校内施行限塑令,开展“美好食光”行动和“低碳达人”评选活动,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激发学生参与环保实践的积极性;学校设立了“再生资源回收站”,鼓励学生收集并出售废旧纸箱、饮料瓶等可回收垃圾,有些孩子每月能有几十元的收入;学校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加“我与小树共成长”、“神奇的种子”、“垃圾都去哪儿了”、“湿地的客人”等研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自然、亲近自然。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综合能力,达到了在活动中锻炼、塑造人,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的目的。

蓝色立德——公民道德教育

蓝色是博大的色彩,被人们赋予沉着、真实、平稳、持重、信念、理智与洁净等诸多美好的象征意义。在“六色彩虹”德育体系中用蓝色代表公民道德,希望孩子们能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诸多优良的道德品质,像水滴汇入蓝色的大海那样融入主流社会,幸福生活。而智力障碍儿童由于脑发育不完全或受到器质性损害从而造成认识活动及心理活动的障碍,在心理情感、认知思维、行为能力的发展上都落后于正常儿童,直接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学习能力低下、刻板行为多、语言能力弱、自控力差,难以形成荣辱、伦理等观念,他们离开校园后往往难以被主流社会认可和接纳,容易陷入社会公德困境。

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原则,构建以学校教育为核心、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保障的社会公德教育体系,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常规教育养成、奖惩激励促进、星级评选引领、融合实践体验、家校配合巩固”的社会公德教育模式。

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以智障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当前品行为起点,遵循“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感——道德理性”发展规律,坚持“低起点、个别化,重引领、长期化,重训练、求内化”,通过“日行一善、周明一理、月养一习”的道德长跑活动来抓习惯养成。

因为残障学生类型多样,程度各异,很难用相同标准来要求他们。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坚持“尊重差异、激励成长、培树标杆,示范引领”的原则实施“星级少年”评选。对在“文明礼仪、卫生习惯、遵守纪律、劳动服务、特长发展”等方面表现优秀或有进步者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颁发不同颜色的星形徽章,从“一星”到“五星”,梯次成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肯定,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通过评选星级少年树立典范,让学生知荣辱,明方向,同时帮特殊困难学生树立信心,不断进步,逐步养成良好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残障孩子普遍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往往在学校养成的好习惯,经过一个假期的家庭生活之后又被“打回原形”。为了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价值观,掌握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通过家庭教育指导、小手拉大手、亲子运动会、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德育要求和标准,与老师保持步调一致,发挥家长的教育示范和监督指导作用,使学校的教育延伸到了家庭。

培养公民道德,社会是最好的课堂。学校与本地二十多家企事业单位联合成立了“融合教育共同体”,共同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医院、超市、银行、菜市场、养老院、十字路口等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习与人交往,体验和适应社会规则,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在社会大环境中去理解体会道德标准,激发道德需求,养成受用一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道德品质,最终实现“培育良好公民道德素养,为每一个孩子的终生幸福奠基”的德育目标。

紫色笃行——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德育的资源宝库,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用紫色象征深厚博大、丰富高雅的中华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课堂,以语文学科为主阵地,开展《弟子规》《三字经》和古诗词诵读活动,利用班会、国旗下讲话讲解传统美德,使学生了解“仁、义、礼、智、信”在新时代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艺术素养培养相结合,开设了书法、绘画、剪纸、美术等特长培育小组,并经常邀请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等单位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中国式审美的影响,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中华传统节日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是天然的德育资源。学校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利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相关主题活动。清明节教孩子们亲手制作小白花,到烈士陵园扫墓,体验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道德传统;端午节,和孩子们一起包粽子,划旱地龙舟,讲屈原故事,激发爱国情感;中秋节,师生共同赏月、猜灯谜、吃月饼,诵读经典诗词,感悟中国人的家国情怀;重阳节,开展“孝老之星”评选活动,孩子们给爷爷奶奶洗脚捶背,给爸爸妈妈端茶倒水,让孩子们“体验亲情,回报关爱”,在实践中知情、懂情、移情,内化为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润物无声中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烙下“中国”的印记。

金色护航——心理健康教育

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内化过程。内化需要知行结合、知情结合、情行结合,这就决定了德育必须遵循学生心智发展规律。而认知能力恰恰是智力障碍儿童的短板,尤其是他们进入青春期后,由于心智发展缓慢导致自控能力差,情绪、情感易冲动,缺乏正确的道德理性和辨别能力,会做出许多有违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行为。如何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成个人的情感、态度、行为和修养?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常常依赖纪律、规范进行约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主流的价值观,养成学校所期待的行为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德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缺乏,一旦失去监督和约束,就会“暴露本性”,出现说一套做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双面”人格。

为此,学校提出“养心育德”的工作思路。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充分利用日常教育教学主渠道,通过课堂渗透以及教师与学生结对帮扶,日常谈心等,全方位关注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状况,开展心理疏导,让学生在爱的浸润中形成阳光积心的心态;学校配备了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制定个别化指导方案,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团建活动,以“体验亲情,回报关爱”、“体验友情,学会关爱”、“尊师爱师,引导关爱”、“走向社会,奉献爱心”为主线的“亲情、友情、师生情、家国情”教育,这些“心育”活动采取情境模拟、角色扮演、道德实践、自我评价等德育方法,容易被学生接受,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针对智力障碍儿童出现的青春期问题行为,学校将心育与德育相结合,开展生理教育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探寻生命意义,帮助学生克服恐惧、自卑等不良心理,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缺陷,培养身残志坚的生命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人生观,给孩子们撑起一面金色盾牌,为他们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个人都可以活得精彩。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依据“六色彩虹”的象征意义,让德育以童话般的色彩赋予孩子更多的童真、童趣,以残障儿童的视角、立场、体验、成长作为课程实施的出发点、落脚点,“红色理想信念教育,黄色劳动技能教育,绿色生态文明教育、蓝色公民道德教育、紫色传统文化教育、金色心理健康教育”六大主题相互融合促进,养心育德,励志笃行,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身心健,习惯好,品德端,意志坚”的合格公民,都能活出精彩的人生。老师们用爱和责任描绘出一道六色彩虹——虽然残缺,依然美丽。异样色彩,一样精彩!

(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 左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