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4:资讯总第5512期 >2023-05-22编印

海绵项目建设170个
江苏新沂生态新城“呼之欲出”
刊发日期:2023-05-22 阅读次数:222 作者:  语音阅读:

“大雨不内涝,小雨不湿鞋”“出门见绿、移步见景、小行见园”“一座会呼吸的城市”……作为江苏省第二批海绵试点城市,新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聚焦缓解城市内涝和提升水环境质量的新思路,规划建设了海绵项目多达170个,占建成区面积33.6%以上。一座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新城”绽放开来。

五月的沭河之晨景观公园绿草如茵,树木林立,穿梭在花与绿交织的“林荫隧道”,宛如一幅人在景中走,景在画中游的春日盛景。曾几何时,这里垃圾遍地、河水污浊,如今却已变为市民娱乐休闲的生态步道。

市民陆女士边走边说:“以前,这面都是河岸,人走多了就自然形成了小路,特别是下过雨都不敢带孩子去户外玩,到处都是积水、烂泥,现在根本不用担心了,大雨过后,路面没有积水,这面的环境和空气都特别好。”

沭河之晨景观公园是新沂建设的第一个海绵公园,也是试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片区之一。2019年,新沂在公园提升工程中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透水混凝土、植草沟、雨水花园等海绵措施实现对雨水的收集及利用,避免城市内涝,增强城市韧性。更重要的是,公园改造提升后,对于保护和改善中心城区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绿地生态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品位和区域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海绵城市”理念不仅用于生态岸线河堤,还“搬进”了学校和社区。走进新沂市第一中学,一个个绿地小园林镶嵌其中,园内水草丰茂、鲜花绽放,一条小河碧波荡漾。在一中海绵校园建设工作中,新沂市住建局特别注重绿化、美化与公共建筑类海绵化改造相融合,不仅对道路的雨水径流做了认真分析,还对每一个区域雨水径流的收集都做了精心设计。

“当时建的时候对海绵小区不是很理解,以为只是一个好看的景观,没想到下雨时真的可以从这里渗水,建好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雨天积水的现象。我们大家都争着让改呢!” 香格里拉小区居民房德梅说。

新沂还将海绵城市建设与棚改、旧改及背街小巷改造结合,完成了小区及单位海绵改造48个,莱茵名郡、新华小区等近20年的积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惠及居民13000余户。

当前,新沂将“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海绵+”理念根植于城市建设各方面,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成了10公里城市水环、15公里泛水环和若干个微水环,将水体连点成线、连线成环、连环成网。同时,依托学校、小区等海绵改造项目,重点打造“一栏一馆一学校”的海绵城市建设科普观光带。完成了居住小区、单位庭院、市政道路等多类型“海绵城市”样板项目,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和建设经验。让城市像海绵般呼吸吐纳,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与韧性。

“今年新沂计划安排项目15个,其中续建2项、新建13项,争取实现占比建成区面积33.6%以上。到2030年,主城区8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进一步促进我们的城市品质内涵的提升,这样才能真正经得起暴雨洪水的侵袭,让我们的城市更生态更宜居。”新沂市海绵办主任张炜接着说。

海绵道路、海绵学校、海绵小区……经过探索与实践,一个个海绵项目让新沂日益实现城市与自然的互融。从试点示范到全域系统化推进,该市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思路进行系统谋划,稳步有序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城市内涝缓解、水环境改善、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修复等综合目标已逐步实现。    (赵 娣 王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