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视点总第5495期 >2023-04-24编印

淄博烧烤走红引发学界关注
发展应“走胃”又“走心”
刊发日期:2023-04-2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微信图片_20230421110005.jpg

    近日,淄博烧烤走红的话题在各大社交平台持续走红,引发公众对夜间经济的关注。如何让夜经济既“走胃”又“走心”?如何让传统夜市的构成元素更为丰富?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话题。

    创新消费场景、业态,供给有效管理是讨论夜经济发展的聚焦所在。日前,在由上海财经大学主办,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承办的夜间经济线上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基于全国三十余座城市的调研结果,纷纷提出关于夜经济的深度思考。

    夜间经济蓬勃发展,为城市文化街区、商圈带来提质升级和挖掘文旅消费潜力的机会。学者普遍认为,“夜市文化历史悠久,尽管会给城市管理带来一定难度,但颇有受众基础。其积极作用在于提高人们购物的便利性,复苏‘精气神’”。

虽调研城市业态各不相同,但学者提炼出一些共性思考。譬如在文化赋能方面,实地调研过昆明夜市的教授任传普等学者提出,可推动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公园等文体旅游设施延长夜间开放时间,举办各类夜间文化活动,带动或建成一批文化沙龙、电影院、美术馆、剧院、文创集市、24小时阅读空间,激活夜间文化艺术消费。

对在具备文化底蕴的片区发展夜间经济,调研南京夜市的上海师范大学学者钮翔宇指出,要平衡好商业和历史风貌,着力提升夜间经济文化吸引力,带动经济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吴庆军调研沪上部分夜市认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好厕所、指示标识、休憩设施的同时,打造特色品牌,形成立体化、多元化的夜市氛围。此外,政府对夜市的监管要与经营者自我管理相结合。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秦文在夜市治理方面提出些许思考:设定经营主体、供给商品和服务准入门槛,要求高起点、宽领域、严准入、重文化,建立负面清单制度。

就该问题,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王岩道提出观点:是否对相关各部门的管理进行更有效统筹?可否发动行业自治力量进行更有效的自我管理?能否建立统一的运营监管平台?据此,他提出探索方向:打造“智慧夜市”,提高夜间经济智能化水平。比如上海,将夜间经济分别纳入城市“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智慧平台;按照“市场化”运营规则,引进专业化运营商进行统一管理;强化行业自治,建立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设立上海夜生活首席执行官理事会,促进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于夜间经济大多数人谈的仍是吃什么、玩什么、买什么……我认为这些只是夜间经济的组成部分。”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中小企业研究所所长杨东日提出,“不是在市场上摆摆摊就叫夜间经济。”他进一步提出,商业模式需要创新,“这实际上是生产关系的创新。夜市也可以有深加工、更高品质的产品,满足老百姓需求。”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