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贾淘文) 人参、枸杞、海马、鹿宝、黄精、玛咖、灵芝……直播间内几口大缸中,高度白酒浸泡着各类“大补”药材。冬季来临,直播间里保健酒销售进入了旺季。
在我国传统养生理念中,冬季是进补的最好时机。民间俗语中也有“冬季进补,来年打虎”的说法。但是,直播间里买的药酒,是真的“狠药+猛药”,还是让人“喝了个寂寞”。对此记者展开调查。
1月6日,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养生补酒”看到,众多销售散装补酒的直播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关注。在某直播间内,主播一边引导消费者下单,一边介绍着酒缸内各类中药的药用价值。记者看到,直播间内,十几口大缸浸泡着不同种类的滋补药材,既有消费者熟悉的人参、鹿茸、灵芝、红枣,又有“名贵”的海马、虫草。主播会根据消费者的不同诉求,对药酒进行拼配。直播中,“再来点猛料”的留言持续刷屏。直播中,主播不断重复“喝着没效果,全额退款”的承诺。在主播的吆喝中,不少“买家”还进行了在线回馈,一些具有暗示和引导性的留言,吸引了不少网友在线下单。
据了解,此类散装补酒都是以每单5升装的规格进行销售,主播现场装瓶、压盖、贴标,消费者根据不同的消费诉求,进行下单。根据不同药材的含量,此类产品的价格在99.8元至156元不等。
对此,中医专家表示,消费者面对此类热销的散装补酒应提高警惕。“盲目服用自制药酒,或引发肝肾中毒反应。对于无标签标识、浸泡药材成分不清等来历不明的药酒,广大消费者不要盲目相信秘方、偏方,避免在不了解药性的情况下跟风购买、盲目饮用。如确有养生保健需求,应在中医师、中药师的指导下进行合理饮用,或者到正规药店采购药物。此外,药酒并非任何人都适合饮用,更不能过量、无期限地饮用,一定要在中医师、中药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服用。消费者如饮用自制药酒后,出现恶心、眩晕、胸闷、肢体麻木、全身乏力等症状,应立即采取催吐等措施,并尽快就医。”
武汉市第一医院药学部中药学博士刘金伟表示,乌头、附子等祛湿的药材,本身含有毒性,若泡在酒里,经过醇溶后,会增加毒性物质的渗出。“若内服饮用,很可能引起饮酒者心律失常、肢体麻木等症状出现。”
据了解,不少消费者认为,中药材都是来自天然的动植物及矿物,即使不治病,也吃不坏。但是,在消费者普遍认知的中药饮片中,大毒饮片就有10种,有毒的饮片多达42种。这些药材若未按医师要求服用,非常容易引起肝毒性和肾毒性。
专家特别提醒,3类中药材不能泡酒饮用。第一类是矿物类药材,包括含砷类药材,如砒石、砒霜、雄黄、红矾等;含汞类药材,如朱砂、升汞、轻粉、红粉等;其它矿物质类药物,如硼砂等。这些药材都含有毒性,盲目服用可引起患者剧烈不适。第二类是植物类药材,包括含生物碱类的药材,如雷公藤、草乌、益母草等;含马兜铃酸成分的中药,如天仙藤、寻骨风、广方己、细辛。含其他成分的中药,如白芨、牵牛子、巴豆等药材,肾功能不全者服用后可能导致急性肾衰竭,或引起血尿等症状。第三类是动物类药材,其中,斑蝥类药材主要含有斑蝥酸酐,其对肾毒性极强,中毒后发病迅速,治疗不及时可引起肾功能无法恢复或死亡;蜈蚣、毒蜂等药材也具肾毒性,可引起尿少、腰痛、水肿等表现;熊胆作为名贵中药材,若长期服用,可引起肝肾损害。
业内人士透露,线上销售的所谓“补酒”,其实只是一种酒类营销的噱头,直播中盛装“补酒”的大缸都是双层设计,各类“名贵”的中药材被放置在表层隔板上,所谓的“满满一缸药材”,实际仅有表面上的一层用来“撑场面”。此外,很多商家宣传的所谓“三个月浸泡时间”大多是营销噱头。消费者之所以对散装药酒趋之若鹜,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对于传统中医药的不了解,第二是期望通过“猛药”“狠药”的加持,快速获得健康的精神状态。不过,这也仅仅只能满足心理上的“情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