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视点总第5423期 >2023-01-04编印

拧紧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监管“发条”
刊发日期:2023-01-0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近日印发《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自2021年7月份全面实施“双减”政策以来,各地职能部门通过对校外培训的有效治理,教育培训市场大幅度降温,不仅有效减轻了中小学学生与家长的负担,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与赞同,也促进了中小学生全面发展,让基础教育重新回归育人本质,坚守育人初心。

可是,在学科类校外培训得到有效规制,培训机构数量大大缩减的同时,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趁机面世,一些所谓能提升素质教育的美术、钢琴、机器人编程等培训课程,成为一些家长追捧的“新爱”,而有些地方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近半数是由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转型而来,或者是临时组建起来的“草台班子”,难免出现学费高昂、退费难,甚至收费后“跑路”的情况。这些情况的存在,既让“双减”政策实施成效大打折扣,也让家长的教育支出不降反升,影响到家长对“双减”教育的满意度。

显然,教育部联合多个部门隆重出台《意见》,《意见》从主管部门、设置标准和准入流程、日常运营、日常监管以及配套改革等多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和具体安排,可以说,国家层面强力规范管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正当其时,是民心所向,非常必要。

尤其是《意见》在日常运营方面,制定出深得民心的“六不得”,比如培训时间不得和当地中小学校教学时间相冲突等。“六不得”剑指培训机构存在的培训细节,这些环节最容易产生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此外,在配套措施中,明令要求不得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结果与大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这一系列具体要求,无疑拧紧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监管“发条”,可以预见的是,倘若“六不得”落实到位的话,不仅能维护广大学生及家长的合法权益,也能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使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尽早尽快走上正规化道路。

当然,作为家长,应理性看待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以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着眼点,遵循教育与成长的客观规律,做到不盲从不跟风。同时,家长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选择有资质的正规培训机构,若遇到违规培训,要主动举报,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吴睿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