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3:专题总第5349期 >2022-09-15编印

新语听书:用新形式倡导和传播“有价值阅读”
刊发日期:2022-09-1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123123.jpg

□ 本报记者 卢 岳


今年4月,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在京发布。调查显示,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综合阅读率为81.6%,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0本,较上年有所提高。中青年人成为数字化阅读主体,听书、视频讲书等阅读形式为读书提供了更多选择。

从上述调查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日益普及,数字化阅读逐渐趋于常态化,有声书成为民众的阅读新选择,听书这一阅读方式也愈加被更多人接受和认可。

我国数字化阅读已经发展了十几年,但一直以来都是在线阅读唱主角。有声书的出现打破了单一的阅读模式,在拓展有声阅读场景的同时肩负起主流媒体知识普及、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承的责任,现已成为国内音频市场重要的细分赛道之一。但在国内有声书平台中,以“让更多中国人轻松走进经典阅读的世界”为企业愿景的新语听书则拒绝从众,而是另辟蹊径,选择走一条差异化之路,致力于做“有价值阅读”的倡导者与传播者。

坚持品质 做强阅读价值体验

新语听书是由北京华阅嘉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以国家正式出版物为主要内容的有声图书阅读平台。与其他有声书平台不同的是,新语听书在强调阅读趣味性的同时,更加强调阅读的价值性,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新语听书,获得更多有营养的书籍,汲取更加丰富多元的知识。

阅读的价值性如何体现?新语听书认为对所选择书籍的严格审查与把控是基础。新语听书收录内容以国家正式出版物为主,重点收录国内外各大文学奖获奖作品,其中包括茅盾文学奖作品12部,如王安忆的《长恨歌》、姚雪垠的《李自成》等;鲁迅文学奖作品15部,如徐则臣的《如果大雪封门》、毕飞宇的《哺乳期的女人》等;老舍文学奖作品7部,如刘庆邦的《神木》等;“五个一工程奖”作品14部,如黄亚洲的《建党伟业》、胡学文的《血梅花》等;“中国好书”7部,如葛亮的《北鸢》等;“科幻星云奖“作品8部,如郑军的《人形武器》等;人民文学奖作品19部,如陈忠实的《白鹿原》、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周梅森的《人间正道》等。

“累计收录有声书合计5万小时、18万余集,年更新量不低于10000小时”,新语听书依靠强大的出版资源,独树一帜,打造不同于其他有声书平台的特殊调性,做强阅读价值体验。

“新语听书不太涉及网上流行的仙侠、玄幻、穿越等题材的内容,而是将重点更多放在国家正式出版图书上,与国内数十家制作单位合作,通过正规渠道途径引进作品。我们相信,经典的文学作品并不枯燥,反而可以很精彩,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散发经久不衰的魅力,做好读者的意识形态引导,引领读者体验有别于纯娱乐性的‘有价值阅读’,更好地推动国民数字化阅读向前发展。” 新语听书创始人兼CEO尹鹏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科技赋能 参与书香城市建设

自2014年起,连续9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都对全民阅读提出了要求,各地也在抓紧书香城市建设,城市书房、二十四小时书房等新型阅读体验空间频频亮相。新语听书因其对高品质内容的坚持赢得了不少地市图书馆、文化馆、高校等机构的青睐,并深度参与了多家地方书香城市的建设项目,将数字化阅读的触角进一步从线上延伸至线下渠道。

“新语听书目前服务于全国3000多家公共图书馆和2500家高校图书馆,同时响应国家全民阅读号召,助力各地开展书香城市建设,夯实数字化阅读根基,推动全民阅读工作持续走深走实。”据尹鹏飞介绍,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线下渠道,新语听书通过科技赋能,先后自主设计研发了有声书借阅机、听书太空舱、“有声瀑布流”、桌摆式听书机等智能硬件产品,以打造更多内容访问模式。

“比如,结合泡泡椅模式,我们创造了‘新语听书太空舱’,它可以摆放在机场、火车站、旅游景点等地,让读者在奔波之余,坐在舒适的舱体内,静下心来收听一本优质的有声图书,得到身体和心情的双重放松。” 尹鹏飞表示,目前,读者在全国上百个图书馆都可以见到“新语听书太空舱”;除图书馆以外,在广东白天鹅酒店“粤书吧”、广州花园酒店、深圳南山知识产权中心等公众场馆也都可以沉浸式体验“新语听书太空舱”,无需戴耳机即可享受有声阅读。

此外,广东中山的“香山书房”里有30多个网点摆放了70多台新语听书有声书借阅机;深圳罗湖区的十几个社区“悠图书馆(U-library)”里,也随处可见“新语听书太空舱”和“耳机森林”;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的长风新馆里,同样摆放着新语听书的“有声瀑布流”和各种硬件终端。

“在全国接近30个省(直辖市)的几百家图书馆内都可以看到新语听书的身影,这是我们加速布局线下渠道的成果。作为有声书TO B运营商,未来,新语听书仍会持续深挖线下资源,建构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借助强大的技术支撑和硬件设备,与当地同频共振,做好书香城市建设工作,擦亮城市文化底色。”尹鹏飞说。

开展活动 为文化产业鼓与呼

除了提供高品质的数字阅读内容、打造多样性的数字阅读模式以外,新语听书还不间断地开展文化推广活动,积极探索阅读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为我国的文化产业鼓与呼。

2018年,新语听书和湖南少年儿童图书馆联合举办“用我的声音做你的眼睛——盲童阅读活动”。活动期间,新语听书将大屏自助借阅机摆放在湖南长沙芙蓉路地铁站,呼吁更多社会人群关注盲人阅读;并向长沙市的盲童学校捐献U盘听书卡,让盲童也有机会接触更多优质读物,体验有声阅读的便捷性。

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新语听书联合全国400多家图书馆开展了茅盾文学奖知识竞答活动,旨在帮助更多读者了解我国最权威的文学奖项,活动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参与和社会各界的良好评价。

不仅如此,新语听书还不断加强地方有声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比如,从2020年开始,新语听书与长沙市图书馆一起合作“声音图书馆”项目,收录了包括长沙十二时辰的声音、长沙会战老兵口述历史、城市记忆等宝贵的声音文献。

“从文献学的角度来说,目前国内有制作文字文献的机构(通常是数字化加工扫描),有制作视频文献的机构,也有制作图片文献的机构,但是对于声音文献这一类目,国内基本还处于空白阶段。新语听书希望能在推广数字化阅读的基础上,建立‘声音档案馆’,助力国内声音文献的制作、保护和传承工作。” 尹鹏飞告诉本报记者,接下来,新语听书会建立一个面向互联网大众免费开放的“声音档案馆”APP,让用户可以上传并保存自己的声音,“生活中有很多珍贵的声音文献,比如地方方言、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土话番话、叫卖声、传统的曲艺艺术等,加工声音文献的成本要比加工视频文献的成本低很多,便于大规模保存和利用。我们希望把这个APP建成中国最大的‘声音档案馆’,新语听书会对内容进行编目加工,提高文献的发现效率,更好地对声音文献进行保存和利用。我们坚信,声音是有温度的;而新语听书在声音的开发、保护和传承上,将永远不遗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