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聚焦总第5349期 >2022-09-15编印

学习金融知识 倡导理性消费(十四)
保护信用记录 警惕“征信修复”陷阱
刊发日期:2022-09-1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征信报告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出具,可反映个人的社会信用基本情况,如果其中出现不良记录,会在贷款、申请信用卡、升学就业、出行等多方面带来影响。

随着征信报告重要性的提高,一些不法分子也动起了歪脑筋。如号称能进行“征信修复”的虚假广告纷纷出现,部分非法中介或个人通过诱导消费者“征信修复、洗白”等实施诈骗, 最终让消费者“财信”两失。

专家指出,围绕个人征信目前主要存在三种套路。

骗取个人信息——不法分子谎称办理“征信修复”需要,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件、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通过泄露、买卖个人信息从中获利;更有甚者还会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冒名网贷,对消费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收取高额费用后失联——利用消费者急于消除不良信用记录的迫切心理,以及对“征信修复”概念的误解,教唆消费者用“非恶意逾期” “不可抗力”等为由伪造材料进行投诉,从而收取高额费用,在不良信息修改失败后,通常不予退款或直接失联。

征信培训、加盟骗局——以征信市场需求量大、有前(钱)景为理由,打着“征信”的名义开办培训、代理加盟等业务,实则为骗取培训、代理加盟的费用。

马上研究院风险专家提示广大消费者,应首先加强学习征信相关政策法规知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其次量入为出,不要过度负债,并按时足额还款,养成良好信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