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4:视点总第5338期 >2022-08-30编印

安徽省发展林下特色经济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刊发日期:2022-08-3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项任务就是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接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经济,是乡村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安徽大力发展林下特色经济,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带动了区域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背景及意义

发展林下经济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随着国际形势持续动荡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粮食安全问题更加凸显。目前,我国面临着土地空间有限、工农业用地矛盾加剧和资源条件约束等导致粮食生产能力受限的情况。安徽山地和丘陵总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0.7%,森林面积达到6262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30%。林下经济的发展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能合理利用林区自然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又能拓宽农副产品来源,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发展林下经济是培育县域特色产业的重要途径。产业兴旺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安徽皖南和大别山区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优势与特色。山区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是县域经济繁荣和乡村产业发展的保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发展高质量林下经济是一条有效路径。据测算,安徽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超过2000万亩,各类经营主体超过1.8万个,从业人数达120多万人。实践证明,发展林下经济,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能够让资源充分用起来,让发展真正绿起来,让产业逐步兴起来。

发展林下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林下经济的特点和优势是绿色、生态,是名副其实的“土”产品,“绿色”产品,因此受到市场的欢迎,发展前景广阔。截至2021年底,安徽拥有84个地理标志产品,助力52.5万人年人均增收4000余元。安徽还是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之一,发展林下经济具有丰富的资源基础、优越的气候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明显的区位和市场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能够支持农民多渠道、多途径增加收入。

二、现状与特点

早在2013年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林下经济发展“5211工程”;同年9月,经省政府同意,原安徽省林业厅印发《安徽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12-2016年)》。2019年9月,安徽省林业局印发《安徽省林下经济发展实施纲要(2019-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省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达到到2500万亩;林下经济产值增加到1000亿元;农户发展林下经济年均增收增加到1000-2000元。10多年来,安徽林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全省特别是山区县(市)区域经济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政府扶持引导,产业发展有路。在发展林下经济和培育区域特色产业的过程中,安徽各级政府扮演着创新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和规划引导产业发展的重要角色。金寨县委、县政府把中药大健康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成立了县政府直属正科级单位“金寨县中药(西山药库)产业发展中心”,制发了《金寨县中药(西山药库)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成立省级“金寨黄精科技特派团”,全产业链推动和服务全县中药产业发展。2019年至2021年全县新发展中药材基地70140亩,全县中药产业经营主体发展到465家,加工企业195家,中药产业综合产值达到45.1亿元。霍山县精准规划引导,将林下经济发展作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纳入全县经济发展战略。县政府印发《霍山县中药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和《霍山县竹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在山区地带以林下仿野生原生态种植方式发展建设霍山石斛等优质道地药材种植带,鼓励推进竹林林下经济发展。截至2021年底,全县石斛种植面积约15000亩,天麻种植2400亩,培育茯苓1200亩,培育黄精3000亩,中药产业总产值约50亿元。池州市以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为抓手,大力推广林药、林菌、林果、林茶等林下经营模式,提高林地产出效益,提升优质绿色森林食品和森林药材供给能力。全市建立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80家,入社农户8100多户;发展林下经济企业120个,从业人数近10万人。西山焦枣、九华黄精、石台富硒茶等6个地方特色林产品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市林下经济种植面积达52万亩,年产值达72亿元。从实践看,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是发展林下经济和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一条重要成功经验。

二是能人大户示范,群众致富有方。能人大户是老百姓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典型,也是群众致富最好的带头人。余春枝,安徽省宿松县长铺镇横山村一位普通的农家女,见识了沿海发达地区大工业的发展后深深认识到,农村要发展,农户要脱贫,只有抱团发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自2010年开始,领头组建宿松新神农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荒山,栽培油茶近5000亩。经过10多年的发展,合作社成员已发展到近百户,其中4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全椒县人大代表、科技特派员、全椒贡菊园茶厂负责人马朝东,为引导菊农走无公害,有机生产加工的路子,多方拜师学艺,在滁菊品种保护、滁菊、茶叶栽培技术研究、产品深加工和销售上潜心钻研,研发的菊花冷加工技术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联手开展滁菊种苗繁育技术攻关。全椒贡菊园茶厂与周岗村结对联建,环滁滁菊专业合作社已有社员183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滁菊1000多亩,累计带动贫困户48户,户年均净增收6000元以上。实践证明,乡村能人以农村发展“领头雁”的带动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内生动力,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的发力点。

三是龙头企业牵引,规模经济有招。龙头企业在推动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中具有独特作用。岳西县毛尖山乡林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利用“四带一自”等扶贫资金204万元,以入股和委托经营方式与安庆永发农林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设香榧经济林1000余亩,每年可稳定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2.24万元左右。桐城市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林下经济发展运营模式,通充分发挥林业大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林下经济提质增效。全市已建成以中药材连翘、金银花为主的特色林下种植,以生态牛、生态羊为主的林下养殖基地面积2万多亩。东至县将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林农”的发展模式,引导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以点带面辐射周边群众,带动共同发展。2021年以来发展林下种植面积15226亩,林下养鸡20万只,林下种植食用菌5300万棒,林下经济产值达2644万元。实践证明,依靠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的形成,能够推动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加快产业集聚,壮大林下经济规模。

四是政产学研合作,科技支撑有力。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是提升县域创新能力的有效抓手,也是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途径。亳州市不断加强与浙江农业大学、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合作,实地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全面提高林农产业种植技能水平,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产业基地,精细化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全市已发展林下经济18.68万亩,年经济收入可达4.19亿元,带动就业10.39万人。宣城市围绕市、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组建由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的“链式”复合型科技特派团,推进政产学研深层合作。2022年新备案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5家,组建市级科技特派团22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1个、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22个。池州市青阳县与安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深化合作,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九华黄精产业研究院。该县黄精产品通过4个国家有机认证,拥有黄精相关国家发明专利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项、省科技成果1项。2021年,“九华黄精”综合产值达8亿元,带动3000余名农民实现人均年增收3600元以上。实践证明,政产学研合作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林下特色经济和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问题与建议

近些年来,安徽林下经济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为广大农民特别是山区百姓脱贫致富开辟了新空间,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动能,为实现共同富裕拓展了新路径。但是,林下经济仍然存在产业规模较小、经营主体不大、龙头企业不强、特色品牌不多、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省林下经济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指出,要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十四五”期间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期,在安徽森林资源丰富地区特别是皖南和大别山区,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产业振兴,巩固脱贫成果,赋能共同富裕。

一要坚持规划引领,加大政策扶持。“产业兴旺”必须坚持科学规划为先导。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编制林下经济及产业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阶段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乡村“产业兴旺”引路导航。产业发展规划要与“十四五”及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与乡村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产业发展规划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政策扶持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以及规划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都有一个较长的培育期,千万不能急功近利,每一届党委政府要一以贯之,一张蓝图绘到底。广大干部必须做好久久为功、持续发力的准备,做到政策不断档、责任不松动、干劲不减弱,扎扎实实将规划实施好,把政策落实好,把产业发展好。

二要坚持试点示范,加强宣传推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经济的互动,农村中涌现了越来越多的能人大户。这些能人大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发展林下特色经济,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农民群众特别需要能人大户的示范引领。农村能人的主要特点就是敢担当、有闯劲,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开阔的思路视野和的顽强的奋斗精神。要善于发现群众中的佼佼者,选好特色经济的带头人,并大力宣传推广能人大户的典型做法和经验,努力开创“能人引领、大户示范、群众参与”的林下经济和产业发展新局面。

三要坚持龙头带动,加长产业链条。龙头企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力军,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我省农业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依托龙头企业,推进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农业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农业(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研发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开展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提升生产标准化程度,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引领者。更为重要的是,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场,能够通过产销订单、土地托管、资产入股等方式,带领小农户融入现代大农业发展。各地要加大农业农村领域“双招双引”力度,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影响力大、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通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组建农民合作社、发展产业化联合体等多种形式,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做优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四要坚持地方特色,加快品牌建设。特色经济的出路在于品牌化、标准化。在发展林下经济的过程中,要着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一批知名度高、信誉度好的特色农业品牌,充分发挥区域品牌领头羊作用。要引导各类经营主体提高品牌、市场、质量和诚信意识,探索建立“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经营机制,真正形成一批品牌叫得响、市场知名度高、发展潜力大的国内国际知名品牌。支持品牌主体之间开展多形式、多内容、多层次合作,实现多主体联合发展。坚持走好“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乡村振兴品牌化建设之路,讲好品牌故事,传播乡土文化,进一步拓展特色产业的发展空间。要发挥好各级政府作为品牌推进和监管主体的职能,帮助更多优质特色农产品实现品牌化,为走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品牌强农之路贡献力量。

五要坚持科技支撑,加速创新发展。发展林下经济和特色产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各地党委政府要把科技支撑乡村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统筹科技资源与特色产业精准对接。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好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基地,支持各级各类科技特派团及科技特派员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开展精准服务、技术指导和创新创业。继续实施好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科技重大专项,支持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协同创新,解决林下经济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及制约瓶颈。各地和有关部门要把创新型县(市)和农业科技园区作为重要载体,积极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在县域集聚,向农村覆盖,为我省林下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注入不竭的创新活力。

  (李红兵 金 淦 张礼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