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善良者以欢乐……”这首歌用来形容玉雕行业与玉雕匠人的绝技,再恰当不过了。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崔奇铭就是一位能让石头“唱歌”的人。崔奇铭从艺四十余年,充分继承了传统北派宫廷玉雕技法,同时又融入自己的创新理念,赋予了传统玉雕技艺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与时代特色。他的作品构思巧妙,因材施艺,技艺精湛,巧夺天工,很多俏色巧雕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和孤品。多年来,崔奇铭秉承“择一业,终一生”的大国工匠精神,以“大师之力”致力于北派宫廷玉雕的弘扬、传承、教学、推广等工作,他走进学校,走进讲堂,走进社区,用生动的语言,专业的知识,精湛的技艺,去讲述北派宫廷玉雕的前世与今生。
一块块饱含山川灵气的璞石,在崔奇铭的手中脱胎换骨,焕发出时代的光彩。他以执着一生的艺术精神,让精美的石头“唱出”了时代的赞歌。
源自宫廷的“巧思”
崔奇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玉不琢,不成器,北派玉雕最大的工艺特色,就是要根据每块玉石不同的自然形态进行‘巧作’构思,以达到量材施艺,变瑕为瑜的目的。”
北派玉雕并不局限于“玉”,其材质的选取范围十分广泛,翡翠、青金石、玛瑙、松石、水晶、芙蓉石,甚至有机宝石中的砗磲、琥珀、蜜蜡等材质,都可以在北派玉雕匠人的手中应运自如。究其原因,源于其技艺的特殊“出身”——宫廷造办。
崔奇铭在创作中选取的材料也很丰富,尤其对多彩的翡翠和洁白的砗磲情有独钟。他的翡翠作品以俏色巧雕、皮色巧雕居多,作品充分展现出了天然翡翠中“红皮白肉”或“黄皮绿肉”的自然之美,使材料更富有活力、精神和意蕴。这种俏色巧雕的技艺,也是崔奇铭玉雕作品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风格。
谈及俏色巧雕、皮色巧雕,崔奇铭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开盲盒”。
崔奇铭介绍:“北派宫廷玉雕最讲究的是一个‘巧’字,其中既包含了匠人的‘巧思’,也包含了匠人要有巧妙化解、运用天然玉石的瑕疵的‘巧做’能力。很多天然玉石的外表都包裹着厚重的‘皮壳’,每块玉石毛料对于创作者而言都是一个‘盲盒’,不打开料子,就不能知道原料里面的玉质是什么品相。天然玉石在大自然的孕育中,不可避免地会有瑕疵。如何优劣取舍,甚至是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就是对玉雕匠人的最大考验。充分发挥一块天然玉石的自身优势,巧妙地回避、化解其中的瑕疵,等于是为玉石赋予了‘第二次生命’,这也是‘自然孕育’与‘人工技艺’的融合。”
崔奇铭对记者说,一件玉雕作品从毛料到成品需要经历多道程序。创作一件玉雕作品在拿到毛料后,首先要审料,即相玉、问玉。创作者要静下心把原料看透、看明白,甚至能直接看出成品的雏形。比如,有些玉石的毛料“种水色”都不错,但是玉料本身有裂纹、水线,翠色里面有天然的脏点、白棉,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何将瑕疵去除或是进行巧作,创作者需要花费很大心思。“相”和“问”就像是与无声的石头进行交流,把它看得通透。之后,就是进行剥料,把原石中脏和裂的部分去除,留下精华的部分之后,在进行创作构思的时候,还要根据玉石的天然形状与色彩去选择合适的题材,还要考虑如何将玉石中的绿、白、红、黑等颜色结合好。随后,就是落墨画稿,一件玉雕作品的完成经常需要经过四五次的画稿,并随着创作环节的深入,经常会数易其稿。这些准备工作都完成了,才能正式进入雕刻环节,要把平面的画稿变成立体的雕刻,还需要经过四五次的画稿、雕刻,逐渐打磨精细,然后用砂条打磨五六遍进行“上亮”,通过抛光让玉石的质地更好地显现出来。
“北派宫廷玉雕最大的特色就是要将天然的玉石材料之美,充分地挖掘出来。在我的眼中,没有不符合标准的原石,只有不会发现美的眼光。在艺术创作上,既要传承前辈和古人的传统技艺,更要创造性地走自己的路,要从前辈的经验当中汲取营养,但不能照抄照搬,我们的作品要适应当代的审美观点,不断发展创新,努力创作出反映时代的优秀作品。”崔奇铭说道。
误入“玉”途的“天选之子”
崔奇铭从艺四十余年,创作了众多北派宫廷玉雕精品。谈及他的从艺经历,用句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形容,是名副其实的“天选之子”。
崔奇铭出生在普通的工人家庭,自小动手能力强,喜欢绘画,对美术颇有天分,希望将来能成为一个画家。1979年,初中毕业的崔奇铭凭着一张北京日报的招生启事,报考了北京玉器厂技工学校,经过现场画速写的初试,绘画、创作等复试,年轻的崔奇铭从1000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北京玉器厂技工学校的第一批学生。
技校毕业后,崔奇铭被分配到北京玉器厂平素车间,开始了学徒生涯。凭借在校学习的绘画、雕塑、造型的基础,崔奇铭逐渐掌握了一些雕琢方法。在平素车间的工作中,崔奇铭深深感到知识的欠缺,无论美术理论知识,还是绘画、雕塑技巧都有待提高。198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工艺美术品总公司职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工艺雕塑专业,系统学习了中西方美术理论和雕塑艺术,并尝试着在创作中将中国传统绘画理念与西方现代造型艺术相结合。
在北京玉器厂期间,崔奇铭先后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蔚长海、郭石林和宋世义。在诸位老师的指导下,崔奇铭的玉雕技艺日臻完善。上世纪80年代,作为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年轻的崔奇铭被选中参加由董文钟、蔚长海、郭石林、张志平等人主持的原轻工业部国家翡翠国宝制作重点工程——“国宝八六工程”,主要负责《四海腾欢》插屏的制作任务和设计资料整理工作。
1989年,国务院组织召开了大型翡翠艺术珍品鉴定验收会,经专家鉴定确认,《含香聚瑞》《岱岳奇观》《群芳揽胜》以及《四海腾欢》这四件大型翡翠玉器为国家级珍品。这四件国宝是当代玉雕工艺最杰出的作品,是中国工艺美术的骄傲。崔奇铭作为当年“国宝八六工程”中最年轻的参与者与创作者,真可谓是“天选之子”。
“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我不仅学习到了玉雕经验和技艺,也增强了处理雕琢临时情况的应变能力。参与‘四大国宝’的设计制作,是我毕生的骄傲和光荣,也坚定了我的琢玉之路。”崔奇铭说道。 (下转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