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综合总第5317期 >2022-08-01编印

(上接A1版)
刊发日期:2022-08-0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上接A1版)


“我们攻克了地下工程核心成套装备智能化程度低、不良地质适应性差、刀具寿命短等难题,共申请专利139件,发表论文45篇,申请软件著作权17项。”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飞香说,“‘产学研用’协同发力,让科技创新提速、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

全面梳理重点产业领域技术难点,湖南瞄准产业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去年起,湖南重点实施“十大技术攻关项目”,首批已攻克大型掘进机主轴承等关键核心技术53项,开发硅基量子点激光器等新产品48件。今年,湖南再次部署“十大技术攻关项目”,涵盖新一代轨道交通高效驱动系统技术、高弹性低轨卫星网系统设计、深海风电输变电核心技术等领域,总投资超过20亿元。

无大院、大所、大实验室,一直是湖南科技创新的痛点。近年来,湖南着力搭建更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营造一流科研创新生态。加快“三区两山两中心”和湖南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争取国家级创新平台布局,创建长株潭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启动建设岳麓山实验室等四大湖南省实验室……湖南全面推动实验室体系优化升级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全域创新体系。

十年来,三湘大地一系列高水平创新成果令人振奋,“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成为现实。

超高速轨道交通牵引技术支撑高铁跑出“中国速度”,“海牛Ⅱ号”深海钻机吹响向“深海”进军号角,超级杂交稻不断刷新“中国产量”,“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频频突破“中国算力”;奔腾CPU、麒麟操作系统、国科微固态硬盘、景嘉微GPU等,形成自主可控软硬件生态体系……

“十三五”期间,湖南获国家科技奖励114项,主持完成的通用项目获奖数居全国第六。2021年,全省签订技术合同17721项,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金额1261.3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2.7倍和28.5倍;全省专利授权量98936件,是2012年的4.26倍。

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

7月7日,汽笛声响,中越铁路进口水果冷链列车首次抵达怀化;当天,装满“湘品”的“怀化—河内”中越出境班列,驶出怀化国际陆港。

“这是怀化面向东盟打通的第三条国际物流大通道。”怀化市市长黎春秋介绍,昔日封闭的山城,如今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线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中老、中越国际班列双向开行。

南阻五岭,北迄洞庭,深处内陆的湖南,曾是外贸小省、进出口弱省。近年来,不沿边、不沿海的湖南全方位拓展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对外贸易“朋友圈”。

湖南用好“一带一部”优势,打造国际物流大通道。北经长沙走中欧班列,东出岳阳城陵矶港通江达海,西向以怀化为枢纽畅通西部陆海新通道,南沿京广线布局湘粤非铁海联运,围绕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打造区域性国际航空货运集结中心。

优化口岸营商环境,长沙海关在全国首创“进口转关货物内河运费不计入完税价格的审价创新模式”,实施“提前申报、运抵验放”等通关新模式,提升通关效率,进一步强化口岸枢纽的带动辐射作用。

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居全国前列,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建设,中非经贸博览会落户湖南,海关机构实现市州全覆盖,在湘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180家,国际经贸拓展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新订单不断,只怕做不过来。”邵阳美丽来发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晓忠说,“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举办前后,到邵阳参观考察的非洲客商有几十批次、100多人,当年带动公司出口总额达3.6亿元。”

今年5月,挂牌一年多的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布47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20余项成果为全国首创。在全国21个自贸试验区中,打造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是湖南“独有”的任务。

“我们聚焦投资、贸易和金融等重点领域,探索对非经贸合作制度创新,着力建设非洲非资源性产品集散交易加工中心等五大中心,加快建立对非经贸合作交流长效机制。”湖南省商务厅主要负责人表示。

旅游产业,也是湖南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今年,湖南将在张家界举办全省首届旅游发展大会,引领全省文旅产业竞相发展、全面发展、升级发展。湖南将整合全省优质旅游资源,未雨绸缪布局入境游和出境游,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引导国内外客商投资旅游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十年间,湖南对外开放稳步迈上一个个新台阶。湖南省进出口总额2012年不足1400亿元,2021年接近60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率达25.1%。

“全省干部群众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而努力奋斗。”湖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说。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