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底,国家有关部门发布《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进行部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此前,许多地区已经拥有了以文化遗产带动劳动力脱贫致富的成功经验。例如,2018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原国务院扶贫办,在原国家级贫困县设立了近1000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以文化遗产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成功的经验证明文化遗产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中大有可为。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今,大部分的旅游景区都融入了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元素,有些地区甚至以文化和自然遗产元素当作景区的主打品牌。这种文旅融合的模式正是以文化和自然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其次,以文化遗产带动劳动力就业增收是一种新就业模式。文化遗产种类众多且各具特色,在带动劳动力居家就业以及灵活就业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致富方面效果更加明显。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商业模式有效对接,不仅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也成为带动劳动力就业的新引擎。更为可贵的是,许多手工艺类的非遗项目对于吸纳残疾人就业拥有巨大优势。残疾人通过非遗项目就业,不仅能够实现稳定增收,还能增加其荣誉感和成就感。
此外,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消费带动无疑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自2020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商务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有关司局便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支持电商平台举办“非遗购物节”,通过加大投入助力文化消费,让消费者得到实惠的同时,也帮助广大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销售非遗产品。
在消费的带动下,乡村地区的非遗传承人和相关从业者便能够依托其所持有的技艺从事生产劳动,从而实现就业增收。所以能够看到,如今通过非遗文化的带动,许多“空心村”也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村”,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乡村、建设乡村,让曾经一度衰落的乡村重新展现出朝气蓬勃的新气象。
然而,要充分发挥非遗产业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带动作用,不能简单地发展传统工艺,而是要创新发展模式。在选择非遗项目时,可以选择能够广泛吸纳就业、具有较好市场潜力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发展。此外还需要开展传统工艺技能培训,通过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来带动就业。
同时,产品销售是让传承人和相关从业者通过参与生产实现收益的重要环节,所以要让非遗工坊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在建设非遗产业时,还需要通过培育传统工艺的项目品牌来形成品牌效应,提升非遗品牌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此外,非遗产业的开发还需要贴近年轻群体。当前,许多非遗传承人“老龄化”现象突出,甚至有不少非遗项目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因此,开发非遗产业需要充分考虑年轻群体的特点和喜好,鼓励年轻人广泛参与。比如通过线上直播方式、赏鉴别具匠心的非遗好物等模式向年轻群体普及非遗知识和保护理念,让年轻人在体验非遗技艺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一起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团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