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玩偶盲盒的盲盒经济近年来得到井喷式发展,并逐步延伸至文具、美妆、零食、旅行等多个行业领域。
与此同时,夸大商品价值、虚构中奖概率、销售临期商品或假冒伪劣产品、过度营销、设置不退不换霸王条款等问题随之出现。律师表示,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指导性规则,为盲盒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划定合规红线。
中奖概率是否真实很难知道
今年8岁的吉林长春女孩乐菲两年前迷上玩偶盲盒,如今,陆续拆出来的小玩偶们整整齐齐摆在她的房间里。乐菲妈妈说,该品牌的玩偶盲盒有很多系列、很多主题,想凑一套就得不停地拆。
在长春的各大商场里,很多卖文具、首饰、玩具的店铺都会在显眼位置放置摆满各种盲盒的大架子。
“这些盲盒都以隐藏款或高价值产品为噱头,营销方式类似于抽奖,极易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很多盲盒玩家抽到隐藏款后,还会到二手交易平台炒卖,至少能有原价四五倍的获利。”曾在两家玩具文具店销售过盲盒产品的庞元对记者说。
庞元曾就职的玩具店一直不温不火,在盲盒最流行的时候,店老板引进了十几个盲盒品牌,店里的生意还真就有了起色。“如果没了盲盒的包装和隐藏款的噱头,恐怕没几个人会买。”庞元说。
天猫国际曾发布的《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显示,每年有20万消费者一年中在盲盒上花费超过2万元,甚至有消费者一年要耗资百万元。2020年底,泡泡玛特在港股上市,成为国内盲盒第一股,更是掀起了盲盒风潮。
一时间,盲盒似乎成了一种能让产品畅销的“包装”。乐菲妈妈曾给孩子买过文具盲盒,包装很好看,但里面的笔市面上也就卖两三元,“套”上盲盒就能卖到五六元。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盲盒市场乱象,800元的玩偶娃娃成本仅30元。
管理标准缺失导致乱象频出
有研究机构预计,2022年以盲盒为代表的中国潮玩经济市场规模将达478亿元。盲盒改变了很多行业的销售模式,但这种新经济形态因为尚未形成规范的管理标准,导致鱼龙混杂,乱象频出。
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一些隐藏款盲盒甚至被炒到天价,催生灰色产业链。利益驱使下,有玩偶盲盒企业员工被曝出“监守自盗”,私自拆盒后进行二次封装销售。
此外,因为盲盒具有极强的信息不对称性,一些不良商家利用盲盒销售假冒伪劣、临期过期产品,或设置不退不换霸王条款等,甚至有不法分子利用盲盒“马甲”实施诈骗犯罪。
2021年5月,有志愿者在成都一快递点拦截了160多个“宠物盲盒”;今年2月,消费者蔡女士的孩子在文具店购买“盲袋”,拆开后发现是过期的棒棒糖、巧克力豆等预包装食品;近日,广州警方调查发现3个专门利用货到付款盲盒快递实施诈骗的团伙,涉案金额高达2000多万元……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显示,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044861件。其中,因存在商家诱导消费、售卖弄虚作假等主要问题,盲盒成为投诉新热点。
合规指引为经营活动划定红线
“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盲盒经营及其营销行为,不过,盲盒并非监管盲区,同样要受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食品浪费法等法律的约束。” 广东广和(长春)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雨琦律师说。
王雨琦解释,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5条规定,除商品性质不适于退货的商品之外,消费者在收到商品后7日内有权退货。如果消费者拆开的盲盒并非心仪款式,主张7天无理由退货一般不会得到法律支持,但如果是盲盒商品本身存在质量问题,或者商品的宣传与实际不相符,消费者依然有权向销售者主张民事法律责任,包括退款退货以及赔偿损失等。如果商家提出盲盒售出一概不退不换,则属于霸王条款,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想要让盲盒这种新业态实现更健康有序的发展,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指导性规则,明确盲盒的营销方式、产品范围等。”王雨琦说。
今年年初,上海发布《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要求商家明确盲盒抽取规则,强调盲盒经营者应公示商品种类、抽盒规则、商品投放数量、隐藏款抽取概率等信息,要求盲盒经营者不得向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销售盲盒,为盲盒经营活动划定红线。
业内人士表示,监管者严格监管,经营者遵规守法,消费者理性消费,这才是盲盒的正确打开方式。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