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业界总第5250期 >2022-04-21编印

汾酒为什么是“国酒之源”?
刊发日期:2022-04-2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3213 副本.jpg

2022年2月26日,汾酒四届五次职工代表大会、三届五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在汾酒会议中心正式召开。汾酒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清茂在会上指出,要坚持“中国酒魂”战略定位,以汾酒复兴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品牌力提升为核心,持续“深挖”和“活化”汾酒文化。切实做到“四个专注”“四个坚持”,向着汾酒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行。

  “四个专注”是专注市场结构优化,专注产品结构优化,专注品质提升,专注管理提升;“四个坚持”是坚持增强战略定力,坚持中国酒魂战略定位,坚持深化国企改革,坚持强化风险防控。

可以说,“四个专注”与“四个坚持”是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的一个体系,其目的在于全方位推动汾酒高质量发展,并最终实现“复兴”大目标。

醉美杏花村聚焦汾酒的复兴大计,从“中国酒魂”战略定位来深度发掘汾酒的历史、文化、品牌,呈现一个强改革、活文化、谋复兴的新汾酒。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白酒产业的大发展有两个重要的时期,一是明清时期,今天的诸多知名白酒企业大多在这段时间中加速成势;另一个时期则是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中国白酒产业开启了新一轮发展时期。

白酒作为一种产业力量开始崛起,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成熟的酿酒技术,二是大量可以掌握并传承技术的酿酒人。

  而无论是技术,还是人,其源点与重心,都在汾酒。

“行走”的汾酒

中国酿酒技艺的大传播起源于明代的一场大移民。

明朝初年,由于连年战乱和瘟疫,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地田地荒芜、人烟断绝,而山西则因山河险固,成为彼时人口保留最多的地方。为尽快恢复全国的农业生产秩序,洪武二年,明政府开始实行移民屯田政策。

600年前的这场“大移民”让近百万人走出了山西,大批的山西酿酒师傅们也随着“大移民”开始“大行走”,汾酒也得以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行走的汾酒”也由此脉络清晰而连绵不绝。

   到了新的移民安置地后,来自山西的酿酒师傅们依旧酿造清香型白酒。但在具体酿造过程中,因其所在地域的酿造条件千差万别,酿酒技师便因陋就简,根据现实状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技术改良,新口感和新香型的白酒相继问世。

明清年间开始,晋商们就开始在陕西投资酒曲生产,并把山西汾酒工艺带到凤翔县城,设店酿酒,逐渐推广到各县,成为陕西白酒的源头。

1958年出版的《西凤酒酿造》记录:“西凤酒产于陕西凤翔、宝鸡一带,以凤翔县柳林镇所产最为著名。一说西凤酒过去为山西人所经营,至明代万历以后山西客户陆续返籍,才由当地人开始经营,以后逐渐发展到各县,故推测西凤酒可能是山西汾酒传来的”。

  现北京前门外的“汾州胡同”,是杏花村移民的聚居地。杏花村的汾酒酿造技艺,也由此在北京和周边地区广为传播。时至今日,北京和河北的清香型地方白酒依旧传承着汾酒的酿造工艺。

  而晋商的崛起,更是把杏花村酿造技艺输送到了全国各地。杏花村的清香型白酒酿酒技艺,通过晋商的传播,推动各地酿酒业的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中国白酒百花齐放,多香型“各美其美”的局面,奠定了今天中国白酒产业的基本格局。

    如果说明清时代汾酒技艺的传播靠的是“汇通天下”的晋商,新中国成立后,汾酒则凭借其不断创新改进的酿酒技艺和开放包容的企业精神,奠定自己白酒产业奠基者地位。

“汾酒试点”开启产业科技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白酒产业百废待兴。

彼时的白酒产业孤弱无助,开国大典中的国宴用酒,用的还是从刚刚恢复生产的汾酒厂里酿出的新酒。

民族工业百废待兴之际,作为国家高科技人才的秦含章、周恒刚等老一辈的酿酒工作者们,在酿酒领域踏出了复兴的第一步。

为提高白酒的产量和质量,当时国家轻工业部牵头在白酒行业进行了两大战略部署:一是组织全国名酒评比,二是开展白酒技术试点。

在1952年的首届名酒评比中,汾酒就是白酒“四大名酒”之一。

白酒试点最先始于1955年的烟台试点,而最具影响力的则是由周恩来总理在1964年亲自点将的汾酒、茅台两大试点。

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汾酒在产量和效益方面一直位居白酒之首,为了总结提高汾酒生产经验,周恩来总理“钦点”时任轻工业部科学研究院发酵研究所所长的秦含章,主持这场意义非常的汾酒试点。

秦含章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多次深入汾酒厂,对汾酒传统生产技艺进行了科学研究总结,“汾酒试点”为“汾酒标准”和“清香类型白酒技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开创了汾酒酿酒史上应用科学理论指导传统工艺的先河。

试点期间,秦含章带领的科研人员们深入汾酒车间,用现代科学方法全面研究汾酒,从原料、制曲、配料、发酵、蒸馏、贮存、勾调等工艺流程,到检测方法,对汾酒生产各环节进行全方位研究论证,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化学检测方法,对汾酒酿造微生物进行分离、筛选,鉴定了有关的重要菌株。

也是通过本次试点,汾酒的主体香被确定为乙酸乙酯的复合香,使其质量指标逐渐做到定型化,汾酒清香得以更上一层楼。

后来,“汾酒试点”总结整理的文字材料一千多万字,为清香类型白酒技术研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清香型白酒从工艺、香味物质的确认、微生物辨识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带动产量大幅提高。

秦含章主持的“汾酒试点”,堪称中国白酒行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巨大意义在于不仅仅为汾酒的科技进步提供了技术支撑,更在于为行业的科技和理论建设提供了样本,提升行业酿酒管理水平,总结了“准、匀、细、净”配料法,“前缓、中挺、后缓落”的发酵管理法,“五步装甑蒸馏法”等一系列先进的工艺操作——也更加奠定了汾酒白酒产业“奠基者”的身份地位。

“奠基者”的责任与价值

“奠基者”非一日之功。

根据1982年国家考古队在杏花村遗址,发掘出土的大量酿酒器、贮酒器、饮酒器证明,杏花村早在6000年前就开始了酿酒,且直到今天从未停止。

汾酒之所以能成为产业“奠基者”,一是因为酿酒历史悠久,二是汾酒没有故步自封,而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并将其向外传播。正如上文所述,随着晋商时代的崛起,给山西汾酒走向全国创造了“人力基础”,从而把杏花村酿造技艺输送到了全国各地。

“奠基者”是因为汾酒的无私开放精神。

晋商经营汾酒,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把山西杏花村生产的酒向外贩运;二是把杏花村的酿酒师请到全国各地,在当地仿照杏花村汾酒之法酿酒。

尤其是在20世纪60—70年代,作为行业的“汾老大”,汾酒毫无保留地把经验和总结告诉兄弟企业,这也有了秦含章为汾酒的题诗“万里银装压早春,四方结队学汾珍,三杯竹叶驰名久,五好杏花茁异新。”

直到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不少名酒仍带“汾”字,如“汉汾”“湘汾”“吉汾”“海浪汾”“北汾”等,有的甚至直接以“汾酒”命名,如“红星汾酒”“玉泉汾酒”“冰城汾酒”“荆江汾酒”等,仿佛酒名不加一个“汾”字就显不出这是好酒。

  “奠基者”是因为汾酒具备始终如一的专注精神。

2021年,在汾酒全球经销商大会上,袁清茂首次提出了“四个专注”,为汾酒如何继续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径和方向。

专注产品,实则是专注消费需求,只有市场满意、消费者认可,才是判断产品质量的唯一评判标准。

当前,汾酒坚持“抓青花、强腰部、稳玻汾”的综合产品策略。自2020年导入青花30复兴版,成功占位高端市场以来,汾酒通过推出青花40等形象产品拉升品牌高度,青花30及以上产品的价格牵引,实现青花20快速放量,批价稳步抬升。

“奠基者”是因为汾酒有不断革新、改革向前的奋斗精神。

从百年近代产业发展史来看,身处其中的汾酒,是中国民族工业由孱弱走向强大,由落后走向先进,并不断革新的见证者、推动者、领航者,其中尤以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甲等大奖章为标志性事件。

万国博览会之后,汾酒事业名声大噪,经营业绩剧增,成为民国时期酒业霸主。这期间,汾酒创造了中国白酒史上的很多个第一:第一个形成白酒品牌体系、成立了第一家股份制酿酒企业、中国白酒业的第一位职业经理人、注册了白酒业第一枚商标等,汾酒成为中国千年白酒史上的“老大”,人称“汾老大”。

   如今,作为省属国企的汾酒,也进入了“改革的第三阶段”,开始面临新的挑战和更大的机遇。

    对此,袁清茂认为,当前汾酒要继续当好国企改革的领头羊、行业发展的排头兵,全面深化改革提质增效,为山西产业转型发展创新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既是省委省政府对汾酒的殷殷之托,也是汾酒走向奋进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