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热点总第5205期 >2022-02-16编印

学习金融知识 倡导理性消费(七)
拒绝高息诱惑 远离非法集资
刊发日期:2022-02-1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图片2 副本.jpg

图片3 副本.jpg

图片4 副本.jpg

图片5 副本.jpg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以“高收益”、“零风险”为噱头诱导消费者投资或入股的金融产品或项目。专家指出,这些或为非法集资骗局,稍有不慎便会对消费者造成巨大的资金损失。

【案例】最近,消费者王大爷就遭遇了这样的事儿,多年未联系的远房亲戚突然跟王大爷亲近起来。在聊天中,王大爷了解到现在银行存钱并不划算,只有投资一些项目才能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亲戚现在的豪车和别墅正是近年投资项目所赚。亲戚给王大爷介绍了“投资十万,一年能赚八万元”的项目,在高收益诱惑下,王大爷动心后果断投入十万元本金。但几个月后,满心欢喜等待八万元收益到账的王大爷却接到警方来电,原来自己投资的项目属于非法集资,由于涉嫌犯罪的远方亲戚已被警方逮捕且赃款被转移,预计追回本金十分困难。

对此,马上消费社会价值研究院提示: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面对非法集资做到“四不”,才能更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对高息“诱饵”不动心——每当遇上诸如此类“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一定要仔细甄别、多方核实,切不可因看到别人发财眼红,抵挡不住诱惑而盲目跟风。

对老板“实力”不崇拜——有些“老板”花费巨资做广告、买头衔、搞宣传,用光鲜的“企业形象”忽悠和迷惑群众。因此,不能被某些企业天花乱坠的自吹自擂所迷惑。

对“官方”背景不迷信——在非法集资活动中,某些政府官员的参与或者假借官员名义、编造官方背景往往更容易盅惑群众。因此要切记,官员未必代表官方,有官员参与并不等于就是正规的融资活动。

对熟人“热心”不轻信——非法集资大多借助传销手段,由于多是亲戚、朋友、熟人介绍、推销,一方面容易取得信任,另一方面碍于面子也不便推辞。因此面对熟人的好心和善意推销,不应盲目轻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