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实习记者 贾淘文)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获悉,《言语障碍者用电子沟通板通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于近日发布,该标准填补了电子沟通板市场标准化的空白,有利于规范电子沟通板产品质量,促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提质增效,保障120万言语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中国康复辅助器具协会技术部主任张鹏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残疾人因身体或功能的丧失与受限,极大地阻碍了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康复辅助器具具有保护、支撑或替代身体功能(结构)的作用,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将通过配置康复辅助器具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
记者了解到,2016年,国务院发布实施《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60号),强调要发挥标准导向作用,促进产业提质升级。言语障碍者用电子沟通板属于典型的康复辅助器具。根据国家标准《康复辅助器具 分类和术语》(GB/T 16432—2016)和《中国康复辅助器具目录》(民政部公告第317号),电子沟通板从属于“沟通和信息辅助器具”主类、“面对面沟通辅助器具”次类,是我国普适型康复辅助器具,主要用于言语障碍者,帮助其沟通信息,提高社会参与。
据张鹏程介绍,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言语残疾人120余万,其中6—14岁儿童15余万。由于种种原因,言语障碍者在与人沟通方面存在障碍,他们的个性化很强,致病原因和障碍程度不同,导致对沟通的需求不一样。有些言语发育迟滞型儿童,通过训练可以逐渐恢复言语功能。在特殊教育学校和医院虽有老师,可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不仅难以满足言语障碍者的个性化需求,学生也会感觉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理想。沟通板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些问题。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沟通板发声,代偿人的言语功能,从而言语障碍者可实现与人交流的愿望;电子沟通板多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更能激发言语障碍者的使用兴趣,从而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这一优势使其在特殊教育学校、医院、各级残联相关单位、家庭得到广泛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此次发布的《言语障碍者用电子沟通板通用技术条件》,共分8个部分,主要界定了电子沟通板的术语和定义,规定了分类和型号、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说明书要求,适用于言语障碍者交流信息或训练沟通能力的电子辅助器具。本标准将电子沟通板分为卡片式电子沟通板和智能式电子沟通板2类。卡片式电子沟通板主要由卡片和卡片识别机两部分组成;智能式电子沟通板主要由硬件载体、沟通软件两部分组成。本标准提出的技术要求主要包括:结构要求、硬件要求、软件要求、人机交互要求、电气安全要求、环境要求、机械强度要求。标准同时提出了与技术要求相对应的试验方法,主要包括:环境试验、设计试验、卡片试验、装配试验、安全试验。
张鹏程表示,该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填补了电子沟通板市场标准化的空白,有利于规范电子沟通板产品质量,使沟通板更好的发挥其作用。一方面通过代替言语障碍者发声,有利于言语障碍者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更好的融入社会;另一方面激发言语障碍者尤其是儿童,主动沟通的兴趣,促进其言语功能的逐步恢复,从而更好的享受社会生活。该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促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提质增效,从源头上降低电子沟通板不合格的风险,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提升产品使用效果和社会竞争力,进而推动电子沟通板在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决不能让残疾人掉队。制定残疾人相关产品标准,对于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使其平等的参与社会生活,防止对其造成二次伤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