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元宇宙”概念呈井喷式爆发。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名称中含“元宇宙”的商标申请总量已超过7700条。各领域知名企业纷纷加入申请元宇宙有关商标的行列。9月发出申请的有腾讯、爱奇艺、理想汽车、努比亚等企业;10月则是欢瑞世纪、网易等公司;11月,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等公司也开始“入局”申请行列。
这期间,就连卖奶茶的蜜雪冰城、卖火腿的双汇也没有错过这波申请热潮,尤其上汽集团更是一口气申请注册了近百条包含“车元宇宙”的字样商标。
“元宇宙”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目前这个答案还处在比拼想象力的阶段。
到底什么是“元宇宙”
“元宇宙”的英语是Metaverse,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1992年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中。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数字世界——“元界”。现实世界中的人在“元界”中都有一个虚拟分身,人们通过控制这个虚拟分身来进行相互竞争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元宇宙”的主干道与世界规则由“计算机协会全球多媒体协议组织”制定,开发者需要购买土地的开发许可证,之后就可以在自己的街区构建大街小巷、楼宇公园,以及各种违背现实世界物理法则的东西。
事实上,当前科技界对“元宇宙”并无一个公认的权威定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认为,“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以及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通过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编辑。
“元宇宙”概念大热不是偶然
今年10月,社交媒体巨头脸书(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在解释公司为何改名时,用一段视频直观展示了“元宇宙”的未来:可以创造一个虚拟的“家”,邀请熟悉的人开展社交,戴上设备就可以进入一个虚拟的工作空间与同事一起工作,甚至可以创造一个虚拟世界……
专家表示,“元宇宙”概念在今年大热不是偶然,经过多年酝酿,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5G通讯、可穿戴设备等底层技术的应用日渐成熟,这些技术的结合运用使打造“元宇宙”成为可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左鹏飞认为,“元宇宙热”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原因——移动互联网红利已经到顶并开始消退,“元宇宙”作为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融合的载体,蕴含着社交、内容、游戏、办公等场景变革的巨大机遇,传统数字科技企业和新兴初创企业都想抓住未来赛道机遇。
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近期发布的《2020—2021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认为,2020年是人类社会虚拟化的临界点,为2021年成为元宇宙元年做了铺垫。一方面疫情加速了社会虚拟化,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下,全社会上网时长大幅增长,“宅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线上生活由原先短时期的例外状态成为常态,由现实世界的补充变成了与现实世界的平行世界,人类现实生活开始大规模向虚拟世界迁移,人类成为现实与数字的“两栖物种”。
支撑“元宇宙”需要诸多关键技术
2014年,脸书高价收购了知名的VR设备开发商oculus。截至2021年初,脸书参与VR、AR技术研发的员工比例已从2017年的5%增至20%。
脸书认为,VR将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也是通往“元宇宙”的入口。据报道,脸书2020年9月发售的新一代VR设备oculus quest 2累计销量超400万台,已经超过历代oculus VR头显的总和。有分析称,脸书虽然在智能手机市场已经没有进入的机会,但借助VR、AR新终端设备的崛起,脸书有望复制苹果公司在智能手机市场的成功。
事实上,“元宇宙”所需的关键技术不只VR。中译出版社出版的《元宇宙》作者、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秘书长赵国栋将“元宇宙”的基础设施分为五层。物理层包括手机、智能眼镜、VR、脑机接口等人机交互界面,和5G、物联网、边缘计算中心等数字化基础设施。软件层包括各类应用软件,和云计算、数据库等基础软件。数据层包括数字资产和数据中心。规则层包括监管科技、技术标准等数字治理和数字市场。应用层包括数字货币等各类应用软件。
批评者认为,“元宇宙”在资本市场的火爆更多是炒作概念。当前“元宇宙”还处于极早的早期,底层技术层面仍有诸多领域亟待突破。技术虽发展迅速,但距离真正带来体验的跨越性提升,还有相当长的时间。 (综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