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专题总第5141期 >2021-11-10编印

江河入海绘新篇
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纪实
刊发日期:2021-11-1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东海之滨 杭州湾北岸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上海化学工业区坐落于此。在这座代表中国化工循环经济最高水平的化工新城。在这个产业链环环相扣的循环经济的化工园区,十多年前这里还是密布芦苇的滩涂,如今塔罐林立、管网纵横,世界知名化工巨搫纷纷落户。化工区神工路200号,矗立着中国氯碱工业创始人吴蕴初先生的半身铜像。这里是中国最早的氯碱企业——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929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实业家,“味精大王”吴蕴初先生为了解决生产味精所需的原料难题,创办上海天原电化厂有限公司,“开辟了中国电化工业新纪元”。由此,中国的氯碱工业在上海滩蹒跚起步,历经民国磨难,抗战烽火,内战烟云,在新中国逐渐壮大。尤其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中,自我加压,大胆改革,锐意创新,上海氯碱作为中国氯碱产业的开拓者,依然屹立在行业发展的前列。


解放思想 举债建设重点工程

    1959年,天原厂在吴泾建立分厂,1960年分厂独立运行,即成为后来的中国氯碱行业排头兵——上海电化厂,随之与上海吴泾化工厂、上海焦化厂等大型化工企业一起,形成了在国内著名的吴泾化工基地。

    中国氯碱工业从苏州河跨入黄浦江,拓展了它的生存空间。天原厂的技术成果、管理经验和创业精神也向黄浦江畔延伸,创造了上海氯碱工业的规模,奠定了迈向世界的基础,开启了“江河入海”之旅。

    1975年,电化厂以自力更生的精神,当年兴建当年投产的速度,一举攻克金属阳极工程项目,成为国内第一家年产烧碱超过10万吨的氯碱企业。1978年,电化厂设计制造了国内最大的金属阳极电解槽,1983年烧碱产量达到15万吨。1987—1989年,又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改造,烧碱产量达到20万吨。至1990年,电化厂生产烧碱、液氯、盐酸聚四氟乙烯、氟制冷剂系列等17种产品、35个品种,全年生产化工原料超过100万吨,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氯碱生产厂。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上海三十万吨乙烯吴泾工程破土动工。吴泾工程虽为重点项目,但当时财政紧张,资金困难。上海氯碱的建设者解放思想,开创了共和国重点项目建设的先例——举债建设。项目先后向世界30多家银行及金融机构签订贷款协议1.48亿美元。在国内,以配售紧俏的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购物券的办法,发行人民币企业债券7.9亿元。在当时国家资金短缺的时期,吴泾工程创出了一条“自筹资金,自行归还”工程建设的新路子,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建成投产进行了重大制度性的探索与突破。

    上海30万吨乙烯吴泾工程,被喻为“东方奇迹”,1987年5月21日,上海市工业党委、市经委正式宣布:依托老厂——上海电化厂,成立上海氯碱总厂。


锐意改革 尝试现代企业制度

    吴泾工程的建设开创了一条前任未曾走过的新路,也为当时紧缺的聚氯乙烯等化工基础原料提供了高质量的产品。举债建设确保了工程的如期竣工,同时也给氯碱总厂带来了很高的资产负债率。

    困难不能回避。1991年,上海工业企业掀起了改革的热潮。“仿三资”和利税分流成为很多企业竞相争取的模式。而当时政府已经给了氯碱总厂“税前还贷”的优惠政策,即企业生产经营的利税用于还贷,不用上交国家一分钱。这比“仿三资”和利税分流模式还有优惠。但当时的领导班子认为,举债建设是一次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和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有益尝试,没有改革就没有氯碱的今天,氯碱总厂的发展,还是要用改革的办法,不能光靠政府给政策,不能躺在国家身上,我们这样的特大型企业就应该为社会、为国家多出点力。

    1992年春天,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传来,更加坚定了上海氯碱总厂干部职工进一步改革的决心。放弃国家优惠政策,快速推进股份制改革,成为上下一致的目标。1992年5月6日,上海市经委批准上海氯碱总厂进行股份制试点。公司通过发行股票,筹资达16亿元。

    股份制改造,氯碱公司主动向现代企业制度转轨,将传统的国有企业转制为符合国际惯例的公众公司。

 

  持续创新 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标志,由S、L、J三个大写英文字母组成。“S”是“上海”拼音开头字母,代表“上海”,形似金灿灿的太阳,象征未来。“L”和“J”分别是“氯碱”两个字拼音的开头字母,呈山峰状,暗喻“氯碱”人不停地攀登科学技术高峰,这就是氯碱公司的商标:申峰,中国氯碱行业首个“中国名牌”!

    “中国名牌”的取得,源自于氯碱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公司自吴泾工程打通全流程后,作为引进日本、美国等西方技术的生产装置,一方面必须花费大量的外汇从国外进口助剂组织生产。国外配方和助剂原材料时刻控制着氯碱公司聚氯乙烯的生产,卡住了公司生产经营的“咽喉”。为此,公司成立了技术中心,在助剂原材料国产化消化、吸收的研发力度上狠下功夫。经过科研人员一系列坚持不懈的努力试验,他们成功开发出了价廉物美的国产助剂,彻底打破了西方技术不可替代的神话。这一成果,不仅摆脱了公司生产中受国外控制的困境,每年可为公司节约大量的外汇,而且为公司引进装置全面实现国产化,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作出了重要贡献。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1998年以来,科研人员相继成功淘汰了传统的有毒引发剂工艺技术,运用多种静态和动态研究,自己摸索研究开发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市级重点科研项目,如《M-1000医用级聚氯乙烯》、《R-1000绿色建材管材专用聚氯乙烯》,以及《消光专用聚氯乙烯》、《辐射交联聚氯乙烯》等。近几年来,氯碱公司又成功开发了CPVC新产品,成功研发了Deacon技术。

    产品的高质量是竞争者手中的王牌,它比任何形式的促销手段更能让客户满意。申峰品牌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上海氯碱全球市场的布局奠定了基础,事实上也得到了跨国公司的认可。在上海氯碱深入推行国内、外市场一体化运作后,申峰产品的出口贸易无论是从范围、量、创汇额、客户结构和市场认可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申峰产品国际市场知名度的稳步提升,申峰牌出口产品已被纳入跨国集团的采购系统,成为许多跨国公司的应用系列,与国际著名化工贸易商社建立紧密战略合作关系。由此,申峰产品漂洋过海,从早年的东南亚销售到了美国、欧洲、澳洲等经济发达的主流市场。


  腾挪转身 实现公司转型发展

    上海氯碱工业从苏州河起步,在黄浦江边壮大。世纪之交,上海氯碱工业开始主动调整,从黄浦江迈向杭州湾。

    1996年9月28日16点15分,惊涛拍岸的杭州湾迎来了人类又一次大挑战的一刻。上海化学工业区围海造地工程抛下了第一石。杭州湾畔围海大会战,了却了上海氯碱工业几代人的宿愿。

    1999年6月30日,上海氯碱人,再次扮演着拓荒者的角色。

    作为启动上海化学工业区的标志工程,天原化工厂搬迁工程在该区B3地块举行开工奠基仪式。杭州湾畔的现代化化工城即由此开始兴建。

    70多年前,中国氯碱工业的拓荒者在苏州河边踩下了第一个足迹。

    70多年后的今天,上海氯碱人又在宽阔的杭州湾畔开始了拓荒的旅程。

    随着上海化工区开发的整体推进,上海氯碱公司也将此作为新世纪发展的主战场。从2007年开始,公司主动适应上海城市发展定位的要求,吴泾地区全部生产装置实现永久性停车;公司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公司每年减少能耗近70万吨标煤,吴泾基地总能耗下降了99%。

    依托上海化工区强大的产业集群能力,氯碱化工与众多跨国公司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公司为化工区科思创、巴斯夫、亨斯曼等外资企业生产MDI/TDI等装置提供原料氯和烧碱产品,并利用赛科充足的乙烯原料,二次用氯,消化副产HCL气体,以其制造二氯乙烷,实现了氯资源的多次利用。这种上下游一体化综合利用的园区模式,实现了能源与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和企业抗风险能力,并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应对越来越严峻的碳减排压力和环境保护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9年,上海氯碱响应国家“一带一路”伟大倡议,在广西钦州华谊氯碱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投资40多亿元,兴建烧碱、聚氯乙烯等项目。

上海氯碱从苏州河边走到了北部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