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新闻总第5122期 >2021-10-14编印

“红果果”转型升级
刊发日期:2021-10-1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金秋时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大格勒乡的枸杞地里热闹非凡,一颗颗红枸杞晶莹剔透,缀满枝头。田间地头里,采摘工三五成群地忙着采摘鲜红的枸杞;乡道间,装满枸杞的农用车来回穿梭;村子里,各家村民们正忙着晾晒鲜果。大格勒乡处处洋溢着幸福的气息,成为戈壁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上午9时,大格勒乡龙羊村党支部书记王烈臣带着自家的采摘工,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枸杞树上鲜红的枸杞镶嵌在一根根小刺中,王烈臣熟练巧妙地避开小刺,不一会儿,就摘了半盆枸杞。

    王烈臣是乡里最早开始试种枸杞的人,在他的回忆里:“我从2009年开始种植枸杞,虽说刚开始试种时枸杞的品种不好,产量低,可是那些种植户的收入要比我们种其他作物的人高出许多,看得我们心里直痒痒。”

    因为缺少技术支持和经验支撑,10多年前,对于像王烈臣这样的大部分村民来说,种植枸杞是一件需要冒险的事情,很多村民想都不敢想。“一亩地要种280到300株枸杞苗,虽然苗子有政府补贴,但是我们没有种植技术,也缺少种植经验,大家都不敢种。”王烈臣说。

    如何让农民掌握种植技术,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难题。2007年,在乡党委的支持和引导下,菊花村首先试验种植了16.07公顷(241亩),当年成活率达85%以上;2010年,大格勒乡抽调机关工作人员成立枸杞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制定相关工作职责,从枸杞栽培技术、劳务、营销等方面为农民服务。

    解决了农民的种植技术问题后,加上村党支部和党员的示范引领,全乡四个村的村民开始陆续种植枸杞。按照“党建引领、产业强村、枸杞富民”的思路,大格勒乡围绕枸杞产业“种、加、销”全产业链建设,积极衔接枸杞收购加工企业,携手助推枸杞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构建起了枸杞产业发展新格局。

    王烈臣说,种植当年,他家枸杞地的收入就超过了30000元,随着枸杞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枸杞的产量逐年增加,品种也不断改善,经济效益比种大蒜、苜蓿翻了很多倍。如今,王烈臣家里不仅买了车,还在市区买了房子,日子越过越红火。

    去年,大格勒乡枸杞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全乡农业年生产总值达到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突破15万元。农牧业经济持续发展,全面落实重农强农惠农政策,扩大农牧业生产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枸杞为主的特色作物种植比重达到98%,不仅村民更富裕了,枸杞之乡的美誉也进一步凸显。

    为了将大格勒乡乃至青海枸杞品牌打造推广出去,大格勒乡引进三家枸杞收购加工企业,还通过农业企业与村集体入股合作的方式,建设枸杞精深加工,推动枸杞产业由单一的种植销售向精加工销售拓展,延长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拓宽了收入渠道。

    王烈臣说:“大家的收益多了,思想观念也开始转变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要有品牌意识,要继续改良品种,引进先进技术,只有将枸杞品质做好,才能有更多人认识格尔木枸杞。”现在越来越多村民都明白,只有枸杞的品质好了才能有销路,有销路才能为品牌打造开辟道路,大家要齐心协力,把枸杞种植品质提上去,为品牌打造贡献力量。

    如今,大格勒乡通过争取国开行金融扶贫贷款项目,投入442万元,建设377座晾晒棚解决了村民晾晒二次污染问题。此外,还联合市农检站对大格勒乡枸杞生产、田间地头规范性经营技术进行培训指导,并引导村民填写标准化生产手册服务工作,现全乡有20多公顷地纳入格尔木市标准化种植示范区,8户列为科技种植示范户,进一步提升了全乡枸杞产出品质和枸杞产销综合效益。

“以特色产品为依托,积极探索枸杞发展新路子,将大格勒乡枸杞打造成为全省枸杞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带领全乡枸杞种植户增收致富,为培育格尔木本地特色枸杞品牌提供经验。”大格勒乡乡长巨海燕说,打品牌创特色,积极申报枸杞生态原产地保护,提升市场竞争力,把大格勒乡枸杞打造成世界名牌产品,以枸杞品牌带动特色旅游业发展,是大格勒乡目前正在努力发展的方向。 (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