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行业总第5119期 >2021-10-11编印

“地标保护让富民项目‘快进’了十年”
刊发日期:2021-10-1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99.jpg

9月10日,江苏省常州旅行社组织100多名游客来到常州市金坛区直溪镇建昌集镇现场体验采挖红香芋。青纱帐般密密匝匝的芋田里,游客弓腰割掉一人高的茎叶,从地里挖出芋头、搓掉浮泥、装入袋中,现场欢声笑语不断,一个个满载而归。

这一场面通过当地融媒体中心迅速传播。“没想到,建昌红香芋从一个乡野小食变成网红食品、富民商品,如今又发展起乡村旅游了。”金坛区建昌红香芋协会会长蔡冬生开心地说,这一切归功于建昌红香芋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后,中央和省拨专项资金扶持,让这个富民项目“快进”了十年!

独特口感来自“老天爷的馈赠”

初秋时节,记者来到直溪镇建昌红香芋协会背后的金坛(蔬菜)推广示范基地,只见一大片茂密芋田在周边稻田和民居的映衬下,恣意地舒展开荷叶一样的枝叶。驻足田间,围合的民居、弥望的芋田、抽穗的稻田参差错落,让人心旷神怡。

搓开红香芋浮泥,芋头顶端色泽红润,颗颗结实饱满。“这是建昌红香芋的‘胎记’。”蔡冬生自豪地说,建昌红香芋不仅色泽独特,口感也硬度适中,进嘴有糯性,清蒸与红烧都别具风味,不像有的芋头品种一煮就烂。经检测,建昌红香芋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烟酸、磷、铁、镁等微量元素含量较高。

“建昌红香芋独特的口感,来自于土地的馈赠。”金坛区农业农村局质检科科长于刚说,建昌圩四面环河、一洲浮起,河边湖荡长满芦苇、蒲草,后来围河造田后,土壤发育为独特的“夜潮土”,白天晒得再干,一夜过来地表重新变得湿润,这样的土壤营养足、透气好,经年累月,便产出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红香芋。

但在计划经济时代,建昌红香芋只当作杂粮吃。“七月半,吃吃看;八月半,吃掉一大半。”每年秋收前,红香芋和红薯、南瓜充当主粮。分田到户后农民余粮多了,红香芋当农副产品卖了,农民自己留种,质量一直很稳定。但到了2015年,红香芋出现了大面积疫病,产业化进程面临考验。

地标保护按下产业化“快进键”

从2015年开始,建昌红香芋协会请来南京野生植物研究院专家对红香芋种芋脱毒培育,但由于协会可支配资金也不多,这项工作只能分批分次进行,芋田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保种推广工作有些力不从心,红香芋市场辐射面和影响力尚待提高。

“是地标保护项目,让建昌红香芋保护和发展驶上了快车道。”常州市农业农村局质检处处长闵小艺说,建昌红香芋400万元财政拨款,对小品种特色农业来说是巨大的帮助。为此,协会根据红香芋面临的紧缺发展科目,针对性实施了种苗提纯复壮、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推广三个工程,既解决了当前急难,又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解决种苗退化和疫病问题,协会与江苏省农科院签订了为期十多年的提纯复壮协议,芋田现场搭建了1500平方米钢架大棚用于育苗,可以服务5000亩芋田种植。在45亩示范基地建成高标准道路沟渠,田间竖起了太阳能捕虫灯、害虫诱捕器,路旁搭起了回廊。这些建设项目配上自然风光的芋田,就像是姑娘画上了眉黛,一下生动活泛起来,前来参观的游人多了起来。

为扩大建昌红香芋的影响力,协会还利用项目资金采办了展销车,平时配送芋头,农展时现场推介,并开设了公众号、做起了小程序,委托专业团队维护。一年下来,建昌红香芋美誉度越来越高,通过网购和团购的比例达七八成。

二次分红让农民分享合作社收益

地标保护工程,让建昌红香芋的品质和品牌“比翼双飞”;建昌红香芋协会因势利导,让红香芋快速成长为当地一项富民产业。

蔡冬生介绍,红香芋的核心区种植面积已达到3000亩。这3000亩所代表的,不仅是一种特色农产品的兴起,更是近千户农民的发家致富。他既是建昌红香芋协会的会长,也是昌玉红香芋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合作社按照4元一斤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收购,每亩按近2500—3000斤产量来算,农户一亩纯利七八千元。

“近年来,我们每年都在提高仔芋的收购价,从2015年的2.6元左右涨到了现在的4元。”蔡冬生说,红香芋收上来后,合作社雇人分级打包,装进精巧的竹篮,再贴上“福”字对外销售。过去,母芋因为口感不佳大多烂在地里,如今协会以0.5元一斤的价格收上来,开发芋面、芋酒,农民为此每亩增收千余元。年底一轧账,合作社对农户二次分红,社员每亩又有几百元的收益。

为了提高种植效益与种植品质,合作社每年邀请省内专家来给农户进行培训,讲解种植与驱虫方法。并针对农村青壮劳力外出打工的情况,还采买了多台拖拉机、垄土机、种植机,大大减少了芋头种植用工。接下来,协会准备吸收更多芋农加入,扩大地标品牌的辐射范围,让红香芋致富更多农民。   (孟培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