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健身器材行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上下游行业有效衔接。具体来看,健身器材行业产业链上游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主要为钢材、电器五金类和橡塑化工等,下游则为终端客户和经销商,其中终端客户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健身俱乐部和个人消费者等。
钢材作为生产健身器材所需的原材料之一,市场需求较好,生产经营保持高位平稳运行态势。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钢材产量约为12.05万吨,同比增长9.8%。2020年1—7月份,全国钢材产量约为7.24万吨,同比增长3.7%。
下游方面,在新零售的大形势下,依托大数据技术,线上与线下渠道进行深度融合,建立全渠道销售模式已被众多健身器材企业所采纳。
尽管健身器材行业发展趋势在向好,但目前国内的发展仍有“痛点”,这主要是由于健身器械的销售与使用培训脱节、健身器材的质量难以保障。除此之外,传统的锻炼不需要借助健身器材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消费者在选择的时候会偏向于成本较低的选项。
从竞争格局来看,国际企业如爱康、诺德士、力健、必确、泰诺健等品牌占据全球较高的市场份额,在国内主要争夺高端市场。国内知名健身器材品牌主要为舒华、乔山、英派斯、澳瑞特和好家庭等,其中乔山和英派斯主要为健身俱乐部和酒店提供商用产品,国内大部分品牌主要占据低端健身器材市场。
目前,国内健身器材市场的本土品牌主要参与环节是产业链下游的制造环节,在上游的品牌端与海外大品牌之间差距仍然较大。从全球范围来看,健身器材市场高度集中,70%的市场掌握在少数几个品牌的手中。而国内健身器材市场也是如此,高端领域基本被国外品牌垄断,中国品牌只能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尽管本土品牌在近几年有了快速的发展,但在高端市场目前还无法同国际品牌竞争。
同时,健身器材行业受到行业周期性和区域性影响较大。由于目前中国用户很多还没有养成健身习惯,或者大量使用无器材的健身模式,所以健身器材并非刚性需求市场。而高端器材市场又受到宏观经济影响较大,所以经济环境对健身器材影响比较大。
总体而言,国内健身器材市场仍处于早期竞争阶段,在自主知识产权研究以及零售终端品牌打造上还有待突破。有关专家认为,短时间内涌现新品牌的机会窗口期还没有形成,但是本土品牌存在着整合合并以及进一步走向专业化的机会。尤其是随着下一步私人健身器材市场的进一步成熟,有望形成新一代健身器材产品。
(综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