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社会观察总第5089期 >2021-08-19编印

安徽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推进与合肥一体化发展实现新突破
刊发日期:2021-08-1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朱 喜 □ 郝绵帆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自2011年批准设立以来,依托4E级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全方位承接省会合肥辐射,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全力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经过10年发展,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0亿元,实现财政收入35亿元,园区路网框架已达40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近350家。协议投资达1000余亿元,恒大集团、唐人神集团、海大集团、汉邦集团、中信集团等世界500 强和上市企业先后签约落户园区;累计培育规模企业70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1户,战新产业企业29户。“产城一体,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空港新城格局初显。

当前,全市上下正在开展“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活动,新桥园区作为“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的核心区和先行区、合淮同城化先行区”,将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合肥都市圈建设、中国(安徽)自贸区战略机遇,担当作为、砥砺奋进,着力在解放思想、产业发展、要素保障、营商环境上突破,实现共建空港产业承接一体化及交通、燃气、热电、教育等公共服务配套一体化,奋力开创开发区高质量新局面,努力实现开发区双百亿目标(园区产值和投资突破100亿元),“十四五”末进入全省开发区第一方阵,争创国家级开发区。

在解放思想上求突破,引领高质量发展。新桥国际产业园作为全县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合淮同城化的先行区,立足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坚持在解放思想中凝聚共识,把解放思想的成果体现在扩大经济总量、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质量、激发干事创业热情的具体行动上。一要敢想敢比。解放思想首先要敢想敢比,在对比中找差距,在差距中寻发展。新桥国际产业园历经十年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先进开发区相比,特别是与合肥地区开发区相比,差距仍较明显。要认真分析自身发展现状,充分认识差距,树立敢于和别人比体制机制的优势,比自我革命的精神,比敢闯敢冒的劲头,比创业创新的环境;每一项工作,每一项指标,要敢于和他们比增速、比质量,以“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危机感,抢抓机遇,不失时机地加快发展。二要敢破敢立。积极破除陈旧思想束缚,打破条条框框限制,在思想观念、工作模式、素质能力上进行大变革、大改进,要充分对标学习长三角先进地区发展经验,通过组织赴苏浙沪开发区学习交流,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跟班学习等方式,吸收先进理念,锻炼干部队伍,提升发展思想标杆,做到在思想上等高对接;积极破除传统模式,坚决摒弃拼资源、拼投入、拼消耗的粗放式发展路径,推进集约集聚发展,做到发展路径上等高对接;大力破除守旧观念,积极对标合肥,等高对接产业政策,破解“合肥能干的我们不能干、合肥有的我们没有”的问题,做到在政策上等高对接。

    在产业发展上求突破,推动高质量发展。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以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和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为切入点,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依托新桥港区,培育打造港口经济带;依托S1线和合新六铁路站场,规划建设综合换乘枢纽,打造商业中心,培育站场经济圈,补强发展短板;依托安医专新桥校区、中澳学院、交通职业学院等高校,加快推进大学城建设,打造高校经济圈;依托长鑫电子等龙头企业,打造配套产业集聚区。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加快推进科创园建设,重点引进电子电气企业;围绕博美奥齐上下游配套产业,紧盯长三角产业转移,重点打造上海机械制造产业园;围绕合肥家电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蓝开家电产业园;围绕蔚来汽车、江淮汽车等企业,谋划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依托合肥长鑫电子等龙头企业,打造配套产业集聚区。持续优化产业生态,紧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积极对接安徽自贸试验区扩展区、空港经济示范区核心区建设,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性强的优质企业和项目。积极谋划创建自贸区淮南联动区,加快产业创新集聚发展。强化承接机制一体化,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及促进皖北产业集聚发展“24条”政策机遇,着力补链、延链、强链,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聚示范区。推进与长三角城市开发区合作,谋划合作共建“园中园”,实现借力发展。努力创新招商模式,不断拓宽产业招商渠道,加强与中产网、上海普道、上海石材装备产业协会、上海企业家协会等合作交流,加强长三角及合肥地区产业高水平承接,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积极制定重大项目招商引资政策,健全招商引资政策体系,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加大产业承接资金支持。

在要素保障上求突破,保障高质量发展。精准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努力优化提升园区空间布局,确保100平方公里空间容量不减,保障高质量发展需求。试点推进“标准地”建设,努力实现20%以上标准地供地。科学开展区域评估。在完成气候、水土保持可行性论证基础上,加快推进评水资源论证、环境影响评价等跟踪评价工作,确保年底前完成区域评估。探索试点集体土地先租后让,破解土地要素瓶颈制约,在已经完成8宗450亩集体土地出租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工业用地全面推进先租后让。加快推动智慧园区建设,搭建集成高效、深度融合的园区项目管理、党建、安监、环保等监管平台,促进产业信息化、信息产业化。

在担当作为上求突破,助力高质量发展。推进历史遗留问题攻坚战。组织对纳入历史遗留问题处置的18个企业问题集中攻坚,细化问题清单、措施清单、时间清单和责任清单,确保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处理。积极盘活“僵尸企业”。实行一企一策,重点推进停产、停滞项目盘活重整,明确处置路径,全力推进耐力特、京楚置业等停滞项目成功盘活重整,提高闲置资产利用率。

在营商环境优化上求突破,加快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行政审批制度,不断创新审批服务方式,在原有14家单位派驻园区审批的基础上,主动承接县政府首批下放的赋权事项21项,努力实现“一枚公章管审批”,园区事园区办、工业项目审批不出园区,着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创新安全监管方法,聘请合肥玉成人才服务有限公司、安徽禾美环保有限公司等第三方机构,作为园区安全生产和环保管家,实现由“监管型、约束型”治理向“服务型、引导型”治理转变,做到“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纵深推进“四送一服”,探索建立重大项目定制化服务模式,不断围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助推发展”,健全精准帮扶企业机制。

图片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