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旅游+会展”?顾名思义,在万物皆可“旅游+”的热潮之下,会展行业也融入其中以期来分得一杯羹。这其实得益于文旅市场“大升温”的大环境和会展业本身的独特性以及与旅游业的适配性。此外,就其本身而言,除了乡村、工业、博物馆、非遗等常规选项之外,会展是“旅游+”的一个新选项,并且在各省市的“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中被频频提及。
“旅游+会展”释放三大利好信号
为什么会展在“旅游+”链接中如此亮眼?于旅游行业而言,会展最初的意义在于拉动激活城市人口的流动,催生商务旅行需求。而随着会展与旅游行业融合度的进一步提升,“旅游+会展”开始释放出更大的经济、社会效应,让人对其刮目相看。
最为直观的莫过于经济效应。“如果一个城市办会展,就相当于一架飞机在这座城市上空撒钞票。”这是一位德国经济学家对会展经济做的生动比喻。
紧跟其后的是“旅游+会展”于旅游行业的积极效应。展会于行业而言,能够推动商业进程、实现快速对接资源、帮助参观者早知道行业趋势并完成品牌的高效传播。最后是“旅游+会展”对城市发展的利好影响。早在1851年首届世界博览会开幕之时,现代会展业就开始向城市展现自己独特的魅力,深刻地影响着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面貌。“会展之都”城市名片的成功打造,一方面有助于城市品牌的发展,另一方面增加了城市旅游的更多可能。
此外,“旅游+会展”作为会展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形成的一种新业态,与传统观光旅游相比较而言,它具有消费档次高、规模大、停留时间长、产业关联性强等优点。根据学者对会展客商的意愿研究表明,67%的会展客商在参展期间有旅游的意愿。但与传统旅游者相比,会展客商更倾向于关注展会举办地的整体经济活力,比如展会的品牌、服务和设施以及城市整体形象等方面。
未来方向:上“云”或入“圈”
今年2月底,飞猪在海南三亚成立子公司,经营范围含会议及展览服务。业内人士分析飞猪入局会展的动机是,旅游会展可以带动城市的商务旅游发展。正如“会展大王”邓鸿所言,会展与文旅的重组,“或开创一个有意思的时代”。看起来,这个时代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并有了更多的新方向。
一方面是,往云上建,往圈里建,边界褪去。受疫情影响,去年上半年会展业几乎一片空白。但是下半年按下“重启键”以来,淡季变旺季,展会排期爆满。以上海为例,2020年6—12月上海举办展会面积1067万平方米,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近90%,25个10万平方米以上展会均在下半年举办,大展数量与去年同期持平。上海会展业为何能“一键复原”?是会展上“云”,线上线下“共振”的功效。
不仅如此,在物理空间上,文旅会展业有所突破。从原本的固定城市到当下的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以及都市圈的会展经济名片建设。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目前已构建起了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城市为核心的会展业都市圈。至此,大众对会展的惯有理解——有一个建筑,很多人集中在一个地方开会或看展览,被打破。在创新风向标的指引下,线上线下的融合推进之下,未来的会展边界将慢慢褪去,文旅会展也不例外。
其次,向着内容高地前行,“秀场思维”至上。内容,已经愈发成为优质展会的重要标签之一,铸成了商业伦理的本质、以及品牌文化的骨骼。打造内容高地的同时,呈现形式同样至关重要,秀场思维顺势而出。秀场之所以重要,引得奢侈品不计成本地只为更好的呈现,是因为其能够帮助观者不断强化品牌印记。
会展综合体的诞生,打造文旅目的地与传统的城市综合体不同,会展综合体是以“会展”为核心引力磁场的综合功能建筑群体,其办公、酒店、商业功能均与会展活动息息相关。同时,不同于传统的会展建筑,会展综合体更注重多元功能空间的活力共振,各功能空间不是仅仅作为会展的配套空间,而是作为独立的功能单元,通过有机整合,形成互为服务、互为补充的统一体。
业内人士认为,会展既是被转译到空间中的行业意志,也是主办行业前沿思想的精神物化。文旅会展作为承载“诗与远方”的行业物理形态,需要不断冲破偏见,不断创新,成为文旅行业复苏和发展的动力引擎。 (综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