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特刊总第5065期 >2021-07-16编印

掾写绘蓝图 奋进谱新篇
——写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
刊发日期:2021-07-1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上接A1版)

助力地方发展。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与福建泉州市政府合作,打造泉州工艺美术强市;与四川宜宾市政府合作,开展《绿色食品产业基地评价体系研究》助力宜宾白酒品牌、营销、文化、生态、人才全面发展;与云南省工信厅合作,深入调查研究,推动云南省造纸、家具、香精香料行业发展;与江苏镇江市政府合作,研究制定《镇江市醋业发展规划》;与浙江杭州市余杭区政府合作共同创建中国轻奢品牌孵化总部基地。支持地方举办中国国际名酒博览会等各类展览会、文化节17个。通过签署框架合作协议,提供精准服务、有效服务,形成了中国轻工联与地方政府长期友好合作新模式,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联社改革。总社认真履行“指导、维护、监督、协调、服务”职能,指导各地联社,以创建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推进广大集体企业体制机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促进多种形式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的蓬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总社主任及班子成员深入地方联社调研,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各地联社不断加强改革研究,提出理顺职能、资产管理、法规政策等专题报告。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发挥联社机构的服务性和经济性功能。上海3家联社,按照上海市国资委要求,顺利完成统一重组,成立了“上海新集体经济合作联社”,形成发展合力。山西省联社推进50%以上集体企业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全省城联系统、工美行业开展“百强项目建设”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浙江省联社实施二轻集团公司制改革,注入经营性资产,打造市场化平台,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先进制造、大健康、金融四大产业,推动联社转型发展。

    维护合法权益。针对全国联社关注的实际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协调推动落实。总社针对河北、山西、浙江、福建、重庆、新疆、辽宁、四川等省市政府机构调整,造成集体资产流失、人员安置困难等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提出解决意见和建议。广东联社指导深圳市华乐联社、广州增城联社、连南瑶族自治县联社开展集体资产保护和权益维护。福建福州联社配合政府城市改造,妥善安置系统3500余名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为困难企业和职工争取救济补贴,解决遗留问题。各地联社积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集体企业民生问题得到有效改善,改制企业职工按政策得到安置,困难职工帮扶和救助工作有序进行,困难企业退休职工社会养老、医疗保险等遗留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指导资产管理。总社印发《关于在改革中依法维护集体资产合法权益防止联社集体资产流失的通知》,为各级联社依法维护集体资产提供文件依据。针对全国联社系统资产管理实际,多种方式引导形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上海城镇联社加强对权属企业监管,对权属企业派出董事、监事和财务总监,责成权属企业定期报告经营情况,并有效推动了集体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山东省联社制定《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实施意见》、《派出董事、监事管理办法》,成立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实行机关资产和集体资产分账管理,完善了集体资产监管体制。上海市生产服务合作联社成立财务中心,盘活存量房产,帮助所属公司扭亏为盈。江西省联社加强拆迁土地回购收储、房产置换工作,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强“筋”壮“骨”

补短板“加速跑”  规范管理“不掉队”

数据:“十三五”期间,轻工业科技百强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2.44%,为实施轻工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构轻工行业新型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制造强国提供有力支撑;中国轻工联、总社组织完成轻工行业科技成果鉴定514项,平均每年鉴定102项,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共组织制定1897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702项,行业标准888项,国家军用标准25项,团体标准282项;共提出160余项消费品质量提升专项标准。


产业航船行稳致远,科技是“筋”,质量为“骨”,发展模式、供给能力、产业布局则是“稳定器”和“推进器”。

过去五年,轻工业通过坚持创新驱动,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坚持生态优先,促进行业绿色发展;坚持质量立业,构建轻工标准体系;坚持“三品”行动,扩大轻工业有效供给;坚持集聚发展,优化产业集群布局,既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又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奏响轻工业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完善创新体系。扎实推进轻工行业制造强国战略工程基础建设。完成127家中国轻工业重点实验室、103家中国轻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家工业设计中心、53家轻工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认定工作。举办全国轻工业科技大会,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的科技创新网络。注重发挥“头雁”效应,加快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轻工业高端领军人才队伍,推进行业科技进步。“十三五”期间,轻工业科技百强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2.44%,为实施轻工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构轻工行业新型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制造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开展科技奖励。坚持以科技评价带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促进轻工业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期间,组织修订中国轻工联、总社《科学技术奖励实施办法》,中国轻工联、总社共评选科学技术进步奖939项,发明奖131项,进步奖808项。其中一等奖173项、二等奖315项、三等奖451项,平均每年产生科技奖励188项,为促进轻工行业企业实施自主创新,着力强基础、补短板、提质量,加快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搭建了重要平台。

促进成果转化。修订《中国轻工联、总社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管理办法》,新组建成立“轻工业科技成果鉴定中心”,加快引导轻工企业科技成果鉴定、转化和应用。“十三五”期间,中国轻工联、总社组织完成轻工行业科技成果鉴定514项,平均每年鉴定102项,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对有效服务轻工业市场急需、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产品和技术的鉴定推广,支持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成长,加快技术产业化进程,带动综合发展质量持续优化起到关键促进作用。

注重环境保护。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工业节水和绿色制造为重心,推动轻工业实现绿色发展。承担工信部高耗水行业节水行动计划工作支撑项目,参与编制《京津冀工业节水三年行动计划》,承担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典型轻工产品取水定额标准及评估体系的研究,完成酵母、制革等5个领域的取水定额编制等。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完善可降解塑料的标识制度,研究制定发布《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类与标识规范指南》。

    绿色智慧发展。协助环保部、工信部完成《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期评估,协助环保部制定食品制造业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协助工信部完成工业产品绿色设计试点企业验收,85个项目列入工信部节能与绿色制造标准专项。颁布《中国轻工业绿色智慧产业集群建设指导意见》,制定19项轻工业绿色团体标准,提供轻工绿色工厂评价咨询服务,引领轻工产业集群绿色发展、智慧发展。

推进节能降耗。参与工信部组织的淘汰落后产能督导检查工作。引导推动造纸、皮革、电池等行业广泛应用节能降耗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轻工行业急需的低固形物连蒸、低能耗蒸煮、连铸连轧连涂等一批绿色制造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十三五”期间,造纸行业单位产品能耗减少24.5%,氮氧化物排放减少56.4%。皮革行业废水排放量减少13.50%,氨氮的排放量减少39.45%。LED光源产品生产数量占到所有光源产品生产总量的50%以上,食品、发酵等行业综合能耗明显下降。

健全标准机构。强化顶层设计,新组建成立轻工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加强对标委会委员的规范管理,持续优化轻工行业标准化技术组织体系,形成高效权威统一的标准化工作机构。截至“十三五”末,轻工已有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50个,分技术委员会86个,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5个秘书处工作,担任主席3人、副主席2人,秘书6人,国际标准项目召集人14他人,完成55个标委会、分标委会的换届调整。

完善标准体系。组织实施《轻工“十三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推动国标、行标、团标、军标“四位一体”。“十三五”期间,共组织制定1897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702项,行业标准888项,国家军用标准25项,团体标准282项。目前,轻工行业现行标准总数达到6641项,其中国家标准2749项,行业标准3530项,军用标准80项,团体标准282项。加强整合强制性标准,清理优化推荐性标准。加快国际标准对标,推动标准“引进来”、“走出去”,实现轻工重点领域消费品国际采标率达到95%以上,其中玩具、家具、制笔、制鞋、化妆品、服装洗涤机械等6个领域的转化率已达100%,加快构筑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型标准体系。

加强检测队伍。“十三五”时期,轻工行业具有国家级资质认定的检测机构89家,覆盖绝大部分轻工产品领域,组织完成135次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现场评审。办理检测机构挂靠单位13家、资质认定变更162家。起草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检验检测机构管理办法》,从规范管理、深化服务和构建体系等三个方面建立轻工检测机构管理的新机制,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行业检验检测机构,构建轻工检验检测工作体系,为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推动消费升级。落实国家“三品”战略,受工信部委托,开展《升级与创新消费品指南》编制工作,召开消费升级与轻工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共7批次发布轻工行业升级消费品209个、创新消费品222个,推荐4家轻工企业获得中国工业大奖,34家轻工企业荣获单项冠军示范企业、24个轻工产品荣获单项冠军产品。轻工消费品的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度明显提升。

    扩大品牌影响。连续五年发布中国轻工业二百强企业榜单、中国轻工业食品行业50强企业榜单、中国轻工业装备制造行业50强企业。评选发布全国轻工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978个、推荐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85个,全国轻工质量信得过班组372个,推荐全面质量信得过班组119个。

促进质量提升。认真贯彻落实《“十三五”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以先进标准引领消费品质量提升,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扩大有效供给,满足多元需求。“十三五”期间,轻工行业共提出160余项消费品质量提升专项标准,家电、照明、五金、钟表等领域,开展了智能终端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功能性标准研制;五金、家具、钟表等领域,开展了个性化定制消费品标准研制;玩具、制鞋、眼镜、文具体育用品、造纸领域,开展了妇幼用品、老年人用品和残疾人用品相关标准的研制;皮革、电池、地毯、油墨、香料香精化妆品等领域,开展了消费品质量安全相关标准研制,进一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利益,提升关系民生的重要消费品的质量。

    规范集群管理。按照“规范管理、科学布局、提高质量、动态调整、总量控制”的基本原则,科学合理布局产业集群。制定发布《中国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共建管理办法(修订版)》。“十三五”期间,会同行业协(学)会、中心和地方政府新建产业集群69个,复评110个,淘汰不合格产业集群31个。截至2020年12月,产业集群数量比“十二五”增加38个,轻工产业集群发展更加规范合理。

    深化综合服务。为广东南头家电、乐从家居、东凤家电、四川泸州白酒等产业集群提供产业规划、品牌培育、标准质量、科技辅导、宣传展示等一揽子综合服务。为广东佛山市顺德龙江家具和塑料、四川成都市邛崃白酒原酒等产业集群制定咨询服务报告。发布《中国轻工业绿色智慧产业集群建设指导意见》,共建宜宾南溪中国食品绿色产业城。统筹建立融媒体宣传平台,编印《规范管理科学布局 推动轻工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宣传册,《会员通讯》发布30余家产业集群共建成果。通过定制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引导产业升级发展,促进当地产业集群整体实力快速提升。

加强质量建设。制定《轻工业创新升级示范产业集群评选办法》、《轻工业产业集群管理与服务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办法》。召开全国轻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工作会议,回顾总结轻工产业集群建设的经验做法,表彰25个产业集群创新升级示范区、59个管理与服务先进单位、63名先进个人,树立产业集群建设标杆。发布了《中国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发展报告》。对接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探索打造轻工领域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共建“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泸州”。

培“优”育“强”

激荡人才“活水” 涵养高质量发展生态

数据:开展“百名大师进校园”活动,46位国大师、141位省大师和66所院校入驻平台;8人获得“五一”劳动奖章,推荐轻工“大国工匠”102人,表彰“全国技术能手”440人、“全国轻工技术能手”1771人;组织开展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66个,被人社部批准为第三方技能人才评价机构,培训督导员500余人,考评员1600余人,为轻工行业培训评价技能人才50余万人;评选推荐轻工行业“十三五”规划教材524种,数字化教材62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建功立业的核心与关键,中国轻工业不断涵养让人才“如鱼得水”的良好生态,充分发挥其投身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才“活水”源源不断。

落实国家战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大力推动传统工艺美术发展。成立中国轻工联、总社《振兴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组织各协会在行业中广泛宣传《振兴计划》,将计划内容融入到各项工作中。举办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搭建线上云展平台,开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代表作系列宣传,创办中国工艺美术专刊,拍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系列宣传片。为促进行业交流互鉴,推动中国传统工艺传承振兴,搭建了有效务实的服务平台。

建设大师队伍。接受国务院转交职能,组织开展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制定130多项评选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组建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较高声望的315名专家库队伍。首次使用数学模型分配大师名额,保障了科学性和公平性。归档评选材料117卷389册,确保评选结果有据可查。评选结果省区市覆盖率达90.6%,工艺美术门类覆盖率达90.9%。评选全过程工作人员廉洁自律投诉举报为零。公示期间,没有网络炒作事件,取得了政府信赖、地方满意、专家满意、参评者信任、社会认可的好效果。为建设高水平大师队伍打下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服务传承创新。成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委员会,制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自律管理办法》,开展“百名大师进校园”活动,46位国大师、141位省大师和66所院校入驻平台。制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暂行管理办法》,批复了38所院校为基地院校,有36位国大师、51位省大师与院校开展合作,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与北京非遗基金会合作,开展资助“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基地”工作,遴选支持49位国大师,打造高质量传承基地,推动工艺美术传承创新。

表彰弘扬先进。与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开展评选轻工业先进集体120个、劳动模范135名、先进工作者12名。28人获得“五一”劳动奖章,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轻工大国工匠”推荐学习活动,共推荐轻工“大国工匠”102人。向科技部推荐并入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10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人。表彰“全国技术能手”440人、“全国轻工技术能手”1771人。

提升技能水平。召开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轻工竞赛动员大会,会议规模达千人,盛况空前。制定印发《全国轻工职业技能竞赛指导意见》。组织开展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66个,组织轻工代表队参加全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世赛选拔赛,5位选手荣获两金两银一铜,组团赴俄罗斯喀山观摩学习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建立科学的技能人才认定制度,制定了《轻工行业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等4个管理制度,组织修订清单内国家级职业标准14个,申报41个清单外职业标准开发。被人社部批准为第三方技能人才评价机构,培训督导员500余人,考评员1600余人,为轻工行业培训评价技能人才50余万人。完成工信部《轻工业设计人才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和方法》《轻工行业工业设计标准框架研究》课题项目,为轻工业设计人才提供评价依据。

加强职业教育。组建全国轻工大家居职业教育集团和全国轻工行业钟表与精密制造职业教育集团。评选推荐轻工行业“十三五”规划教材524种,数字化教材62种。评审第二届中国轻工业优秀教材一等奖14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20项。组织制修订《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7项,向国家教材委员会推荐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3项,向教育部推荐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报送“十三五”轻工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10种,有20种教材选为“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启动轻工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举办中国传统工艺传承创新高研班、中小企业领军人才创业创新高研班、新生代创业创新人士培训班、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级研修班,培养高级人才543人。

铸“根”固“魂”

让发展更有温度 让幸福更有质感

数据:五年来,完成了64个基层党支部的“两化”建设工作,调整充实机关、企事业单位、协会、学会驻会领导班子410余人次,基层党组织负责人285人次,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组织保证;加大年轻干部选拔培养,16名80后同志担任机关部门负责人、协会秘书长职务,干部年龄结构更加优化;坚持会员优先,创新服务机制,搭建会员服务平台10个,会员单位平均每年享受优质资源服务450项以上;制定《会员单位动态调整暂行办法》,发展新会员123家,动态调整各级别会员单位170家,会员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行业捐款捐物共计超过110亿元。


历史之维,中国轻工业自建国至今沧桑砥砺,在党的领导下为大国崛起“疏通血脉”;行业之域,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紧系经济脉动,在共生共荣中为轻工业发展“激发动能”。一路风雨兼程、无畏跌宕变幻,党建是最坚韧的“主心骨”,是最精准的“定盘星”。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行业发展的“根”和“魂”。进入新发展阶段,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根”固“魂”,持续锻造红色竞争力,对于轻工业而言,既是基因传承和血脉延续,亦是天然责任和光辉使命。

强化政治保障。召开中国轻工联、总社第四次党代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全面提升。积极创新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建设新举措,推进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了“两化”建设评价全覆盖。全面深化巡视整改,逐项落实整改任务,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加强纪检监察,举办党建廉政教育大会,强化两个责任,加强廉洁自律,营造风清气正、廉洁自律、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提高服务水平。党管干部原则更加严格,领导班子更加坚强有力,干部队伍更加充满活力。搭建中国轻工联网站、公众号,会员通讯、轻工行业动态、消费日报、中国食品报为主体的,线上线下结合的融媒体宣传推广平台,做好会员单位的个性化、定制化、品牌化服务。

履行社会责任。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及时发布抗击新冠疫情、稳定经济运行告轻工行业书,全行业捐款捐物共计人民币超过110亿元。及时组织轻工企业复工复产,全力配合抗疫物资生产调度,收集梳理行业企业意见建议,向国务院有关部委提出减税降费、打通物流堵点、出口退税等30条政策建议。减免湖北省会员单位全年会费。为取得新冠肺炎阻击战阶段性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落实中央脱贫攻坚要求,以产业扶贫为重点,健全扶贫机制,夯实扶贫工作,实施落地项目,务实推进扶贫工作。开展了投资助力企业、投资修建道路、落实消费扶贫、慰问活动等扶贫工作。组织家电、塑料、皮革、自行车、生物发酵等30家协会定点帮扶河北省平乡县,积极推进以酵素产业、自行车童车及零配件、塑料加工业、玩具制品生产等产业扶贫,提供生产设备和技术支持,助力河北平乡脱贫摘帽。组织19个协会及美的、高虹等61家企业,为江西省萍乡市捐赠现金和物资共计235万元,用于乡村振兴和社区孤寡老人服务机构建设。组织行业企业开展山区儿童陪伴行动、青少年护眼行动、科学家免费验光配镜活动。轻工行业参与脱贫攻坚累计投入资金约500亿元,彰显了轻工行业和总社系统回报社会、服务民生的责任与担当。


神州巨变,山河锦绣。

今日的中华大地上,一幅壮美画卷已经展开——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在新的征程上,轻工人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充分发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面向未来,江山如画,意气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