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区域总第5063期 >2021-07-14编印

山东昌乐“乐器小镇”电吉他出口占比近四成
刊发日期:2021-07-1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今年39岁的刘迪是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鄌郚镇迪生乐器有限公司的老板,一个月他能卖出1万多把电吉他。

临近鄌郚镇中心镇街,一座显眼的火红色吉他雕塑竖立在道路西侧。雕塑南边,就是迪生乐器的厂房。6月24日临近中午,工人们将一把把生产出的电吉他放置在包装盒中,三个货柜4000多把吉他即将发往国外。

木料、喷漆、打磨车间已经休息下来,还有几名工人在安装琴弦。刘迪则在展厅最北边查看一座舞台的建设。“我打算在鄌郚镇也做一个音乐培训机构,从杭州招来音乐教师,让农村的孩子们也能学习乐器。我擅长吉他和架子鼓,派上用场了。”拿起吉他,《外面的世界》《勇往直前》……六七首歌曲,刘迪在记者面前弹奏起来。

十多年前,刘迪还是漂在北京的职业乐手。那时候他就知道鄌郚镇有好吉他,这里的乐器公司为世界前十大吉他品牌都做过代工,他时常跟朋友来淘几把好琴。

鄌郚镇乐器产业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近50年的发展,该镇已经成为颇有名气的乐器小镇。目前有乐器生产及配套企业80余家,电吉他、电贝司、木吉他、尤克里里等产品80%以上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电吉他出口量约占全国出口总量的36%。

酷爱音乐的刘迪在鄌郚镇设立了贸易公司,主要将当地产的吉他通过亚马逊网、阿里巴巴国际站等销往国外。

“我的专业就是音乐,我喜欢音乐,所以我知道琴的好坏。我来生产,就能很好地知道消费者想用什么样的琴。”刘迪在镇上开设了生产工厂,创办了迪生乐器。在刘迪的手机上,保存着不少音乐人发来的视频,他们对公司的产品夸赞不已。

时代在变,国内市场对乐器的需求越来越大,不少代工厂开始转做自己的品牌,与国际乐器公司争夺一席之地。镇上的雅特乐器股份有限公司为了做大自主品牌,邀约全国各地音乐人举办活动,把他们的需求融合到一起,根据他们的需求去生产定制化产品。

“我们会经常举办电吉他大赛、‘产学研用’交流会,用音乐会友,让公司的产品成为他们称手的乐器。”雅特乐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卫国说,公司的乐器培训办得也有声有色。

鄌郚镇经贸办主任周伯鹏熟悉镇上的每一家乐器制造企业。如今,该镇年生产各类乐器成品和配件400万台(套),乐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先后荣获“山东省特色产业镇”“中国电声乐器产业基地”“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称号。

自潍坊市推行服务企业专员制度以来,周伯鹏走进企业更多了。周伯鹏讲起一个故事,镇上企业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较低,一家乐器公司三年前参加校园招聘,引进了两名大学生。这两名大学生在第二个月提出按照熟练工人标准为他们发放工资。在企业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之后,他们几个月后仍然选择离职。“这其实是因为镇上配套不够,年轻人除了工作没有可去的地方。”周伯鹏说。

现在的鄌郚镇,借助乐器产业的优势,正在改变。“我们正在打造‘吉他风情小镇’,将产业与旅游、文化结合起来,在镇上随处可见音乐符号,镇区环境的提升,音乐广场的设置,让人有就地拿起吉他唱一曲的冲动。”周伯鹏指了指道路上说,指示牌、地标建筑都在逐步将音乐元素融入进去。

  (大 众)

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