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乳业开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被称为呼和浩特“1号工程”的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项目的推进情况。该市将依托伊利、蒙牛的产业基础,由“中国乳都”向“世界乳都”迈进。
“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和“蒙牛中国乳业产业园”是全中国两大乳业综合园区。根据去年的全球乳业排名,伊利和蒙牛进入十强。呼和浩特市也因此成为全球唯一同时拥有两家十强世界乳业企业的城市,再次获得“中国乳业之都”的品牌称号。该市依托伊利、蒙牛的产业基础,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打造“世界乳都”。
据中国奶业经济月报显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内蒙古自治区1月至3月液态奶产量为84.09万吨,增幅约18.56%;仅3月液态奶产量为26.35万吨,较去年3月增长约12.64%。
去年年末,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亚清在京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奶业振兴新闻发布会上说,内蒙古自治区全区牛奶产量连续三年大幅增长,由2017年的542.8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577.2万吨,是全国唯一一个超500万吨的省区;2020年第三季度,奶牛存栏达到125.3万头、增长约3.57%;牛奶产量达到326.1万吨、增长约4.41%;规模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为934.7亿元,占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总销售收入的48.1%。
2020年,自治区投入4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奶业振兴的同时,启动金融精准服务奶业振兴专项行动,为奶业全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据介绍,2020年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137亿元,为56个奶业项目达成融资意向216亿元。
投资和支持得到了回报,推进了自治区乳业的快速发展。1999年,内蒙古自治区奶业总产量仅77.2万吨,居全国第三位,比第一位少50%,到2004年,内蒙古奶业总产量达到502.1万吨,位居全国第一位,乳制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60亿元。到2020年,内蒙古年度牛奶产量为565.6万吨,加工产值1654.6亿元,仍然位列全国第一。其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乳品加工企业达到89个,实现超百亿的销售收入,还有16家民族传统奶制品生产企业、700多户加工坊,日均加工鲜奶量393.3吨,“小乳品”年产值超过6亿元。
为推进乳业、奶业的现代化发展和振兴,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相继出台了《推进奶业振兴的实施意见》、《推进奶业振兴若干政策措施》、《推动全区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奶业振兴行动计划》和《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总体方案》。
202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又出台了《奶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通过建设一流种源、饲草料、奶源基地,打造一流加工企业,做强一流产品,创建一流品牌等措施,力争到2022年,奶畜存栏达到215万头只,奶类产量达到72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100亿元,率先在全国实现奶业振兴。
今年,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抢抓自治区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机遇,优化整合空间和资源,积极打造敕勒川乳业、和林格尔乳业两大乳业开发区,集中推动乳业高质量发展。
呼和浩特市副市长毕国臣表示,为了适应两大乳业开发区的发展需要,目前呼和浩特市制定了《呼和浩特市乳业开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于6月8日起正式施行。
此优惠政策分总则、优惠政策、保障措施和附则三部分,共16条,旨在补齐发展短板,打造“中国乳业之都”升级版,同时也为了适应敕勒川乳业、和林格尔乳业的发展需要,支持推动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蒙牛中国乳业产业园两大全产业链升级项目加快建设,吸引带动国内外乳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地发展,进一步形成乳业集群规模优势。对此,该市制定了支持企业以商招商、给予项目贷款贴息、鼓励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支持企业成长壮大、支持企业提升品牌质量、支持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支持企业引进人才等7项优惠政策。 (呼 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