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第一个进厂的大学本科生,厂长求贤若渴的态度深深打动了他,让他选择服务家乡企业;他30年执着专注氨基酸领域技术创新,从技术员成长为中国氨基酸绿色制造的引领者、循环经济的开拓者,引导企业投身乡村振兴大潮;他主持或参与制定31项国家及行业标准,26件发明专利评估价值达30多亿元,引领中国由氨基酸大国向强国迈进,推动中国由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
六个炒菜 三个小时
让他扎根菱花三十年
1991年22岁的杨玉岭齐齐哈尔轻工学院制糖工程专业毕业,由于在校期间表现优秀,被安排留校工作,也有不少国企抛出“橄榄枝”,但是年轻气盛的杨玉岭对未来充满希望,一心想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发挥自己的特长。
一次偶然的机会,杨玉岭得知家乡济宁有一家比较大的淀粉生产企业——济宁柳行制粉厂(菱花集团前身),当时已经开始搞精深加工,进入谷氨基酸发酵生物高科技领域,正准备生产终端产品味精,这让杨玉岭兴奋不已。
从金乡县鸡黍乡老家辗转反侧三个多小时才来到位于东郊的柳行制粉厂。看到当时并不高大的厂房以及空气中漂着的味道,杨玉岭多少有些失落。得知有一位学制糖专业的“科班”大学生来了,厂长江保安马上在办公室接待了杨玉岭。几乎差了一代的两个人相谈甚欢,一聊就聊了将近3个小时。到吃饭时间了,江保安马上安排厨房炒6个菜送过来,就他们两个人吃。
事隔三十年,杨玉岭依然记忆犹新:“当时物质并不丰富,厂长炒了6个菜来单独款待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让我感到乡镇企业这种求贤若渴的态度和诚意,深受感动。”在家里人极力反对的情况下,杨玉岭毅然留了下来。
回眸三十年,杨玉岭深有感触:“学习好不如考个好学校,好学校不如找个好专业,好专业毕业后不如找个好单位,好单位不如找个好领导,我就是找到了一个好领导才决定留在了菱花集团。”
从此杨玉岭就在菱花集团主抓科技研发,走上了一条用科技创新来改变菱花的蜕变之路,也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必由之路。
科技创新 突破瓶颈
执着“绿色制造”三十载
仅仅工作一个月,他就被提拔为糖化车间主任,如鱼得水的杨玉岭很快在行业内率先成功推行“双酶法”制糖工艺,1996年糖化工艺技术做到行业第一的杨玉岭又领衔筹建工艺技术处,搬进了当时菱花最高的办公楼“科技楼”。他大胆提出一线创新、产学研联合创新的想法,建立了济宁市第一家省级乡镇企业技术中心,后来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传统的味精制造曾经是“两高一资”的模式,高污染、高耗能、资源消耗型。杨玉岭下决心改变现状,1999年他把全国做环保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精英们请来,做一个资源综合利用的方案招标,江南大学的清洁生产工艺引起了他的注意,菱花集团最终选择了这套方案,拿出4800多万元进行清洁生产工艺的工业化试验,成为业内第一个“吃螃蟹”的。
“4800多万元的利润搞行业内的工业化试验,遭到了不少人的强烈反对,花这么多钱搞环保值不值?”在杨玉岭的极力推荐下,在中层干部大会上做通了大家的思想工作,最终将这项试验坚持了下来。试验成功后清洁生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环保由投入型变为效益型,将行业重污染的帽子给彻底摘除了。
“国字号龙头企业就要主动承担科技创新的主体责任,打破国外技术壁垒。”杨玉岭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课题30多项,持续突破行业发展瓶颈。仅发酵新工艺革新,制造成本下降了30%以上,单产翻了一番多,产品质量大幅提升,大大提高了中国氨基酸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
杨玉岭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7件、PCT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28件,26件发明专利评估价值30多亿元;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31项。
生态循环 绿色发展
开创乡村振兴菱花模式
15年前,在“循环经济”还没有成为高频词汇的时候,杨玉岭的工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就已经形成。“每生产1吨味精的废水中,可回收副产品2.58吨,又可以反哺农业种植、养殖。仅从中提取的有机肥,就可满足3亩地种植所需;而3亩地收获的玉米,又可以加工成1吨味精,秸秆进行了黄贮发酵,变成了高档的饲料,形成一种自然的生态循环。”
杨玉岭遵循工业设计创新、绿色转型的理念,依托国家立项支持的60万亩现代农业种加销一体化示范等项目,集成应用自主研发的40多项高新技术,将工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氨基酸生物有机肥和饲料,构建“农业种植—生物发酵—副产品—农业种植、养殖—工农业观光”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施“种、养、加、销、观”一体化发展,开创了“农牧业内部循环、工农业自然循环、工农商大循环”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形成了32万吨调味品、50万吨有机肥料、30万吨生物饲料、4万头(只)特色养殖、60万亩种植等产业规模,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确定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菱花模式,走出了一条发展碳汇经济、实现碳中和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入党25年来,杨玉岭凭着科技创新、矢志报国的执着工匠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信仰与担当,带领菱花集团走出了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循环发展之路,为中国发酵行业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满德恩 田晖 脉海 仇南南
冯志合 王洁 吴丹)